文档介绍: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小玲发表于 2005-2-13 22:33:00 2005-2-13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通过审议! 全日制普通高中技术领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内容共有: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三、课程目标; 四、内容标准(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 五、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六、案例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台。 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4、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结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设计坚持以下三点:第一、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第二、切实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内容; 第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分),建议在高中第一、二学期开设。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的基础, 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 每个模块 2学分。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建构,是信息素养基础的继续。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前沿进展的适度反映,同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述。建议在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或以后开设。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 x)其中必修 2学分,科目内选修 2学分,跨领域选修 x学分。每个学生必须修满 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2、标准条例说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内容的撰写,采用“内容标准”、“活动建议”相结合并附以例子的形式。内容标准是主体,首先坚持灵活性,既给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给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和工具的选用等留有多样化的发挥空间;其次注重时效性,以保证在本标准实施期间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指导。例子是对内容的具体诠释。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的引导。 3、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使用。三、课程目标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