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谜语:归有光 (打一成语)
衣锦还乡
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
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
注音读音:
渗漉   shèn lù   修葺(qì) 垣(yuán)墙 
栏楯(shǔn)   偃(yǎn)仰  啸(xiào)歌
兀(wù)坐    斑驳(bó)      异爨(cuàn)  
老妪(yù)    婢(bì)女 汝姊(zǐ)
门扉(fēi) 呱呱(gū) 阖(hé)门 
象笏(hù) 长号(háo) 扃牖(jiōngyǒu)
解 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
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也有这样的解释,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狭小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阴暗
修缮前后的项脊轩:
修缮前
修缮后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不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
明亮
杂植兰桂
庭阶寂寂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幽雅
多可喜
鲜明对比
修 缮
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
诸父异爨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
回忆祖母: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多可悲
回忆母亲: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先妣尝一至
思念、悼亡之情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自己闭门苦读
多次遭火未焚
悲喜交加
补记:怀念亡妻
悲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生前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死后
室坏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