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安全知识竞赛题库(五) 第一篇地震科普知识竞答题答案一、填空题( 每空 1 分,共 50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 1997 年 12月 29 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29 次会议通过,自 1998 年3月1 日起施行。 2. 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3. 防震减灾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4.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对地震监测设施或者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又未依法事先征得同意并采取相应措施的,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5.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逐步增加防震减灾事业所需经费投入。 6.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必须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并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者规划选址阶段进行。 7. 设计单位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8. 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包括工程性预防和非工程性预防。 9. 地震监测工作实行专业台网(站)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原则。 10. 制定城市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地震构造环境。选择工程建设场地,必须避开活动断裂。 11. 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必须经省或者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评审通过,并由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抗震设防要求,作为抗震设防依据。 12.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开展防震、避震训练。 13. 跨越地震活动断层的公路、铁路(地下铁路) 、输油(气)管线、通讯光(电)缆和远距离调(输) 水管线等重大建设工程,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14.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 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民政等有关部门进行地震灾害损失的调查、评估工作。 15.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16.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审批或者核准建设项目时, 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中缺少抗震设防要求的,不予批准。 17.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的自救互救能力。 18. 已经建成的建筑物、构筑物, 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 应当依法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19.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引导农民建造具有抗震性能的住房, 积极推行适合不同地区的乡村抗震住宅设计。 20. 地面及建筑物( 构筑物) 受地震破坏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 21 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 12 度。 22. 地震前兆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二、判断题( 每题 1 分,共 20 分;正确打√,错误打×) 1. 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 2.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确实无法避免造成损害的,可事后解释。(×) 3.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不得干扰和妨碍地震监测台网(站) 的工作。(√) 4.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并有权制止和举报阻碍、破坏防震减灾工作的行为。(√) 5. 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可以直接作为抗震设防依据。(×) 6. 新建、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