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洪涝灾害的防治.doc

格式:doc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洪涝灾害的防治.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洪涝灾害的防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洪涝灾害的防治防治江河洪涝灾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又是防止洪水泛滥恶化环境的首要措施。长江流域将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区域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更高;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更不能容忍洪水泛滥对环境的极端恶化。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后,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影响更大,损失更严重。因此,长江流域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进一步做好防洪除涝保障工作,使长江防洪除涝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以下在回顾历史及当前防治对策后,提出应当实施的总体战略。 历史的回顾 人类社会发展与洪涝灾害在古代,洪水泛滥是一直存在的,但因人口稀少,生产水平很低,可耕土地甚多,尚不需要" 与水争地" ,因而虽有洪水泛滥,但成灾甚少,一般危害不大。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的发展, 对农业产品的需求日高, 促使人们开发较多的土地, 从而使洪水泛滥逐步造成较大的灾害, 于是促使人们开始与洪水作斗争-- 兴修堤防。近代以来, 工业生产迅猛发展, 人口向城镇集中, 农业、第三产业也大大发展,形成了一些对防止洪水泛滥要求更高的地区,于是部分地区开始兴修标准更高一些的防洪工程,而有些防洪工程是要加剧洪水态势的,抵销了部分工程作用。因此,人类在与洪水作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开发-- 出现或加重洪涝灾害-- 兴修防洪工程控制洪涝灾害-- 继续开发,对洪涝治理有更高要求-- 兴建更高标准防洪治涝工程的过程。从长江流域的具体情况看, 古代长江上游洪水出三峡后, 以分流形式流经现在的江汉平原, 形成云梦泽。古代荆江淹没在古云梦泽的湖沼之中,没有明显的河床。由于泥沙不断淤积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作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云梦泽逐渐消失,才逐渐形成荆江河床和两岸的平原。从晋代到明代万历年间, 北岸土地不断被围垦开发, 分散的圩垸逐步连接成沿江大堤。明代以后又不断加高培厚,形成了目前的荆江大堤。荆江南岸的洞庭湖,在先秦和两汉时期, 本是河网交错的沼泽平原。由于云梦泽的萎缩消亡,长江逐渐分流进入洞庭湖,使湖底不断淤高, 洪水湖面不断扩大,至 1825 年, 即清道光年间, 根据《洞庭湖志》的附图计算, 湖面面积达 6000 余 km2 。 1860 年和 1870 年两次特大洪水,先后冲开藕池口和松滋口,形成长江向南岸四口分流的局面, 洞庭湖成为长江中游干流的主要分洪通道和滞蓄洪水的区域。荆江泥沙约 1/3 通过四口进入洞庭湖, 湖区淤积加剧, 加之人口增长, 人工堤垸迅速增加, 洞庭湖被分割成东、西、南三个部分,至解放前夕湖面已缩小至 4350km2 。隋代以前,长江中下游沿江一带人口尚少,开发利用的洪泛区土地不多,大洪水时虽有部分已开发利用的土地受到洪水泛滥,但总的社会经济损失有限。唐代以后人口渐多,生产活动也随之频繁,土地开发利用的范围也日益扩大,而防洪治理没有跟上,因此水灾也日趋严重。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 185 年汉初至 1911 年清末 2096 年间,长江中下游发生较大洪灾 214 次, 平均约 10 年一次, 且有逐渐频繁的趋势。唐代平均约 18 年一次,宋、元时期平均 5~6 年一次, 明、清年代平均 4 年一次,到民国年间,几乎年年遭灾。汉江中下游干堤则达到三年两溃的程度,有些滨湖地区甚至" 十年九不收" 。历史上堤、圩的修建是没有统一规划的,且又是多年逐渐形成的,因此,一般仅能适应小洪水和常见的洪水组成情况,且上下游、左右岸又往往存在矛盾,堤圩的防洪能力都很低,遇到稍大的洪水,就会造成部分堤、圩溃堤决口的灾害。一旦遇到大洪水, 则会造成大面积的严重灾害。如历史上的 1860 、 1870 年连续两次特大洪水, 先后冲开了荆江南岸的藕池口、松滋口,同时北岸也发生溃口,两岸淹没面积达 3 万多平方公里, 造成长江中下游极为惨重的洪灾。近代的 1931 年和 1935 年两次洪水, 虽然洪水远比 1860 、 187 0 年为小, 但由于人口远较 1860 、 1870 年增多, 平原区土地开发利用范围扩大, 灾害却十分严重。据当时国民党政府统计, 1931 年洪水中下游地区淹没耕地 5000 多万亩, 死亡 万人, 武汉、南京被淹,武汉市内行舟; 1935 年洪水淹没耕地 2200 余万亩,死亡 万人。以后又由于连年战争,唯一的防洪设施-- 堤防没有得到多少改善,所以到了解放前夕,干堤的防洪能力至多只能防御 3~5 年一遇洪水。而且当时还存在大量通江湖泊,对洪水有相当的自然调蓄作用,故同一频率的洪水位较现在为低,可见当时堤防防御水位的标准是很低的。在长江上游,由于山区、丘陵区占了很大比重,集中成片的平原不多,故洪灾经常表现为山洪、泥石流、山体崩塌等灾害,以及河谷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