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海南”长寿岛”养老项目(商业计划书).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海南”长寿岛”养老项目(商业计划书).doc

上传人:aena45 2021/5/12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海南”长寿岛”养老项目(商业计划书).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海南”长寿岛”养老项目(商业计划书)

海南“长寿岛”养老项目
研究报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 学院
二○——— “孝意浓情,颐养千年”“深度老龄化阶段”。我国目前不仅老龄化人口多,而且发展速度快,已居全球首位,并快速步入“少生、少死、高寿”“养儿防老”视为天经地义,即使进入现代社会,除少数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依靠国家或者乡村集体供养外,居家养老几乎仍然是所有中国人的自觉选择。2007年中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中,%,在主要生活来源上,除了有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养老金的老人外,90%以上的老人主要靠家庭成员供养。
然而,近年来,这种传统与****惯已经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中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家庭成员构成是4∶2∶“北方避暑,南方越冬”的候鸟式养生养老度假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省份,冬暖夏凉,向来以“健康岛”、“阳光岛”、“东方夏威夷”而享誉中外,是老年人养老度假的理想圣地。海南优良的生态环境每年吸引大量候鸟老人来海南过冬,也有相当数量的老人在此置业,每年冬季在海南的外地老年人最高峰达45万人左右,据初步估算,到2020年
“候鸟老人”高峰将达到63万人左右。“候鸟老人”“玩”中锻炼身心,在“玩”中享受晚年。“旅游完善人生”,这是多数老年人对旅游的认识,他们认为,老年并不是人生的结束和衰败,而是人生最成熟的阶段,他们更应该尽情地享受人生的美好。一些老人开始尝试“候鸟式养老”,把自己的房子卖了的钱存在银行里,拿利息住进老年公寓,高兴了和老伴、朋友结伴出去旅旅游,做一个快乐的“花甲背包客”,在游玩中享受老年生活,追求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候鸟式养老”不仅减轻了子女负担,更让时尚老人的晚年生活充满了生机和乐趣,不再固守田园、不再迷恋儿孙满堂,而是趁自己还能动弹,潇潇洒洒“游”一回。据估算,仅海南三亚市,每年就有大约20万北方老人在那里过冬。在如今社会,“候鸟游”“十二五”“天然氧吧”、“长寿岛”等称号。℃℃,四面环海,中间五指山区 地处高山地带,空气新鲜、通畅,环境安静。在全国48个城市中,海口、三亚的空气综合质量名列前茅。在海南,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老人生命的主要疾病,如冠心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大低于北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今这些看似平凡而又遥远的生活愿景都可以在海南这个小岛上实现。
海南得天独厚的养生条件,更是对内地的老人们很有诱惑力。 海南有山有海空气好,房价便宜民风朴实,是个养老的好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了国人的共识。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温暖的气候,良好的水质,大自然赋予了海南
“养老天堂”的一切良好条件,这些自然天赋为海南独有,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和模仿的。
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正式获批后,更是吸引了全国乃至国际的关注。将海南打造成为全国养老胜地,也被提上了发展规划的议程预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先生曾表示,海南是全球华人最为理想的养老胜地。而台湾著名文学

大师李敖也称,希望以后到海南养老。如今,海陆空交通便利,越来越多的内地老人来到海南岛旅游,为海南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所吸引。在海南置房养老,这也形成了一种海南独特的现象。
(2)积极良好的发展形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提出“老有所养”、“优先发展养老服务”的民生目标和加强老龄工作的新要求,同时《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养老”不仅需要物质保障,还需要与家人的感情交流和精神慰藉。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异地养老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精神赡养义务的弱化。
再者,那种集中式”养老院”的做法也不符合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自然天性和代际融合的社会和谐。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远离了正常社会环境,缺少了代际间交流和人文关怀,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将可能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3)安全问题

首先,老年人生病的风险相对较大,他们能否承受“移地”这一路途过程,这是老年人及其子女们普遍担忧的问题。
其次,老年人到了异地,可能不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饮食****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