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课程改革的背景来看,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是课程的综合化。教育内容正在由单一知识向跨学科知识,由学问知识向体验性经验发展。21`世纪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环境,让学生围绕课堂教学目标,重组自己的经验,主动构建知识的活动。
信息时代不仅对教育的产品(即人的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更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环境。学生不仅可以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以音像影视为主的教育媒体,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但学生知识获得和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但多年来,我们学校的许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惯于"我说你听,我讲你背"的越俎代庖式的教学模式,现在虽然也注意把现代教育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教师仍是"讲坛上的圣人",学生仍是"灌输的对象",培养出的学生只会接受知识,只会记忆和背诵前人经验,不会在信息的海洋中,寻觅自己需要的知识,不会利用各种认知手段自己获取新知。
我国新一轮课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阶段,高度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与自身发展,关注人的发展需求。教育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使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忆式的学习转向学会意义构建的研究性学习,由依赖老师的学习转向学会自主学习,由按部就班的线性学习转向学会非线性的跨越式学习,由局限于校内的学习转向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教学模式由过去的依托于传统的课堂和传统的媒体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转向依托于数字化信息技术环境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学习的发展式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儿童掌握大量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生动而准确的感性知识,既符合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又是发展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以直接兴趣为主。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发直接兴趣,学生就能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去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致力于"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的研究上。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的理论思考,本课题主要从事下列两方面的研究:
1、精心设计"学习情景",优化学习信息获取的过程。
2、开展小型研究活动,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信息时代,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图书馆、互联网以及各种传播媒介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趣、更有时效的信息资源。本子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开展小型研究活动(即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主题,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学,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研究报告)教会学生在信息海洋中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从小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研究的重难点:
教师:起组织、帮助、引导、促进作用。
1、为了优化学生学习信息获取的过程,我们要求教师,作为信息的编码者,要有先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