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清平乐·村居》教学手记.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清平乐·村居》教学手记.doc

上传人:WonderZ 2021/5/15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清平乐·村居》教学手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清平乐·村居》教学手记
梦想在小溪中流淌——《清平乐·村居》教学手记
作者/骆亚萍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三首,作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辛弃疾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温馨的风格。
我特别喜欢这首词,所以把它单独拿出来,作为市级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我精心备课,做了课件。第一次试教,效果不好,我太自我了,只顾自己沉浸在词的意境中,却没有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没有把学生的学****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们看着老师***洋溢,只是端端正正地坐着,小心翼翼地配合着老师。于是,我修改了教案,第二次试教。这次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看似都合情合理,学生的参与面也较广。导入从课题人手,有关词的知识也涉及了。检查学生读文情况,他们也没有读错字,也大致能说出词意,有的学生甚至能提炼其“词眼”。但平平淡淡,还是没有什么特色。
怎样设计才能使课堂有亮点呢?我们学校语文组的老师们认为:作为参赛课,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课堂还要有所创新。(但是,创新不等于花哨,每个教学环节不能流于形式,对学生要提具体要求,检查时要落到实处。)也就是说,力求每个教学环节,学生都积极主动,都有收获。
在语文教学上,学生对于要认识的文本,总是以“先在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去领悟、接受的,而文本总是以一种陌生面孔存在和出现的。因此,我想从“先在”与“陌生”之间相似联系上切入,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情趣。我要求学生始终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感悟词的特点。这样,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文比较的过程中,就能从诗与词的比较之中产生顿悟,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有关词的一些知识。
第三次试教,我设计了以下导入环节——
师:还记得清朝诗人高鼎的《村居》吗?一齐背一下。
师:乡村是如此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村居》,不过它是一首词。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看看词和诗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其实,字词的教学大有学问。我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把莲蓬的皮去掉叫什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什么?橘子的皮去掉呢?那么把苹果的皮去掉呢?前三个问题,学生总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剥(bao)o”教师板书:剥。学生回答第四个问题时,有的说“剥”,有的说“削(xiao)。”教师板书“剥削”,引出“剥”是一个多音字,同时“削”也是多音字,“剥、削”两个字合在一起又是另一个读音、另一个意思。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牢牢地理解了“剥”这个字的读音及意思。
在“读词解意”这一环节,预设的内容比较容易把握,生成的内容在前两次试教时由于设计不当,学生的发言不够精彩。后来我认真钻研教材,学****特级教师盛新凤的教法:把词读“胖”,把诗句读“厚”,读出画面感,让想象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即先让学生想像画面的局部,再想象画面的整体,先请学生说局部,然后再请他们说整体。做到备课时心中有学生。第三次试教后效果果然不错。在这过程中,我演绎了属于自己的朴实,属于学生的真实,多少找到了点“课感”。
有读“胖”,就有读“瘦”。在把“诗词读‘瘦”’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力求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醉!一个“醉”字看似平常,却是画龙点睛。在最初的设计里我粗粗略过,整节课显得很平淡。后来我注意了品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