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语文教学案例.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语文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xzh051230 2021/5/15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语文教学案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鸭池河中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语文教学案例
教师:罗柱仙
2013年7月
善抓契机,击情课堂
课上分析《变色龙》中人物——那群人时,当解读完“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后,我把那群人定位成“庸俗、麻木的看客”。忽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质疑:
“那群人并不麻木”
“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笑谁?”
“赫留金”
“那群人站在谁的立场上笑?”
“那群人笑赫留金自不量力。他们都清楚奥楚蔑洛夫是个趋炎附势、见风驶舵的人但还寄以希望。”
“那群人既然都清楚,那为什么不同情受害者?”
“他们要是同情受害者,就有可能遭受报复。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就不顾别人了。”
“奥楚蔑洛夫是警官,有权……”(其他人插话、窃笑)
“那群人簇拥谁,站在谁的立场上?”
“奥楚蔑洛夫”
“因此在对狗的态度上……”
“是将军家的狗就夸赞,不是将军家的狗就贬斥。”
“如同墙头草,随风倒。”
“因而,这群人是庸俗的麻木的”
“不是,他们很清醒”(仍旧坚持)
此时大家都沉默了,需要空间缓和一下。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的狗。’’‘没错儿,将军家的!’这两句都是人群里的人说的。’这让奥楚蔑洛夫多变了两次,再加上其他三次,太多,实际上写一次就行!”(有同学插话)
“你说的是写法方面。《警察与赞美诗》还记得?谁说说大体内容?”
“索比为了能在布莱韦尔岛待三个月,想方设法的进监狱:先是想在咖啡馆大吃一顿;又用鹅卵石砸玻璃;还白吃了一顿;再就是戏弄的妇女;然后抢伞,……”
“ 读得认真,记忆犹新,说得不错。如果作者只记一件事,你觉得有何效果?”
“就没怎么有出乎意料的感觉”
“‘含笑的泪’味也不浓”
“因而作者在这里巧设环节五次变色,更突出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见风驶舵的本质;那群人迎合强者,随风倒;折射了社会的扭曲,讽刺性强。”
“现在你怎么认识那群人?”
“一群庸俗、麻木者。”
“他们即清醒又麻木。清醒的是,只看到自己的利益也只顾及自己的利益——自私。‘麻木’是这个社会造成的!”
仍旧坚持,坚持中有新的认识,这正是我们所要的结果。
“像这样的人在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你有没有碰到过?”
“有,咱刚学过的《孔乙己》中的掌柜、主顾、短衣帮就是这类人,一味笑孔乙己,从不懂得怜悯,没有同情心。”
“还有《范进中举》中的邻居们,中举前家里揭不开锅没有一个接济的,中举后竟都来送米送面。”
“我看过鲁迅的小说,有一篇《祝福》,鲁镇上的那些老女人都来听祥林嫂那一段悲惨的故事,听完以后,‘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里面的那些特意来听祥林嫂讲故事的人们也是。”(特意找出了《祝福》)
“这几个同学能学以致用,做得好说得对。同学们再想想,在咱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类人呢?”
学生们稍做沉思,既而雀跃之势让我眼睛为之一亮,心为之一喜。
“有,老师有,公交车上,上来一位老太太,其他人都视而不见,还把头扭向一边。”
“你的目见耳闻?”
“是中央台的公益广告!” (“嘻嘻”,几个学生调皮地笑。)
“在街上有两个年轻人发生了争执,一大群人围观,竟没有一个人出来劝止,甚至有人在挑衅。”
“你是……”
“我是在报纸上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