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把脉考题 洞悉方向 锁定目标 蓄势待发 ——中考历史从怎么看到怎么教
.
开篇:人生成功必读的三十个故事之一
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沿着十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步行。
第一组的人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 向导走就是。刚走了两三公里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时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 情绪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段,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经验估计行程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就想知道他们已经走了多远,比 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时,大家情绪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很长,当有人说: “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上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程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
启 示
当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进行速度与目标相距的距离时,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
一、把脉考题: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
稳定:以教材主干知识主导;
试题背景使用新素材;
试卷形式与样题一致;
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创新:构架新;
情景新;
材料新;
立意新;
视野新。
.
1、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试题的基础性。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立足于教材主干。
选择题中,基础知识的题量比例较高,覆盖较为全面,难度适中,强调知识理解性把握,通过创设历史新情景,考查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
非选择题中,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所选材料通俗易懂,设问易、难度低,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相关的读图提问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的空间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设问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
.
(1)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概念、认识及历史基本线索
例1:(10年)4.随着民族危机的步步加深,近代中国出现了多种救国思潮。下列人物,主张“实业救国”的是
A.魏源 B.严复 C.康有为 D.张謇
(2)基本技能 :一是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 ,培养学生的想像与知识迁移能力
例2:(11年)8.科技的进步,不断为人类经济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同时也不断催生新职业。以下按职业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汽车司机一铁路工人一计算机教师
B.火车司机一网络工程师一石油工人
C.火车司机一汽车司机一网络工程师
D.石油工人一宇航员一轮船修理工
对基本的历史人物与概念的辨别
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
二是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例3:(10年)6.下面年代尺中的“①”处,适合标注的历史事件是
A.万隆会议 B.第26届联大
C.中国和日本建交 D.中国和美国建交
对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能力的考查
.
例题4:人格精神
三是能够恰当地表述历史 ,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能力
例4:(09年)15.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从上述两位杰出人物的经历与话语中,你能感受到他们哪些相似的精神品质或人格魅力?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你认为学习历史对自己的成长有何帮助?
此题在考查学生认识辨别“列宁与罗斯福面临的相同境况”“ 列宁的‘途径、方法’和罗斯福的‘试验’各有何特点”等历史事件的同时,又以“感受到他们哪些相似的精神品质或人格魅力”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2、突出思维能力的考查,强调试题的思想性。
例5:(07年)11.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我们正在努力奋斗,挽救一个伟大的、宝贵的政府。”据此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 )
A .消除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