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学教案设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导学案
主备人:胡先艳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二、学习重点难点
2、大碑座上10幅浮雕的介绍,涉及的历史知识广,初一学生尚未系统学过,如何把握讲解分寸,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1.文体知识回顾 ○1、说明文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
○2、说明事物要抓住,即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本文主要抓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的特征。
○3、说明顺序一般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文中作者介绍纪念碑主要采用了顺序。
○4、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画图表等。试找出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2认真读课文。朗读,默读。
①字音认读。
②字形辨识。
③给划线的字注音。镏金上溯重幔庑殿挑衅逾越天堑
3.读课文根据给出的层意划分课文结构。(写出段落)
第一部分():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
第三部分():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二、导入新课,
三、板书课题
四、介绍作者 背景
周定舫,生于1931年11月13日,浙江省定海县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
背景资料在我国举行开国大典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天下午6时,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随后,以毛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奠下纪念碑的基石。
当时,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经全国广泛讨论,最后确定了现在的碑型图样,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个组,进行工作,此外,专设一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澜的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
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前后长达5年零8个月,可见时间之长工程之浩大:纪念碑用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可见用料之多石料之优良;本文发表于纪念碑落成的第二天,可见人们对人民英雄的缅怀和崇仰。作者对纪念碑的介绍内涵丰富,情感深厚,既介绍了纪念碑建筑上的特征,更突出了纪念碑的纪念意义。
五、.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找出体现作者对纪念碑总印象、概括总特征的词。
2.“落成”一词表明工程胜利结束,内含“”之意。
3.“瞻仰……纪念碑”既提示了本文述说的主要内容,也与本小节“”扣合,体现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三、○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我们面前来?
○2划分课文第二部分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自读第一层():○1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
○2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读第二层():○1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2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3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完成课后习题一
重点研讨第三层()○1浏览这一层,①本部分的说明结构特点是什么?
○2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十幅浮雕的。
○3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十幅浮雕分类。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1分层
○2各层是如何来写的?
○3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指导学生分析第二幅浮雕。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其他浮雕的分析。
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