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学预案
九 年级 语文 学科 (主备人:杨雷)
课题
4·外国诗两首
课型
综合解决课
第周第课时
日期
月日
总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把握诗的内容。
3.在外国诗学习中,回顾前几课学习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领会它们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反复练习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学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教法
诵读法、讨论法
关键
反复朗读诗歌
教具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与时间预设
教师行为预设
期望学生行为
评价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分钟)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倾听生命的赞歌。
激发起学习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
展示目标,明确任务(1分钟)
教师口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走进文本,尝试自主解决问题(10分钟)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首:《夜》
4.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蝈蝈与蛐蛐》
主要情感: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
主要内容: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夜》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小组内一名学生读,其他三位对课文进行评点。师巡视并适时点拨,尤其关注学困生
5.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组内交流,解决疑难。(13分钟)
巡视,认真倾听学生交流过程,适时点拨、引导,尤其关注学困生的参与情况
成员主动交流,互补提高
组长归纳讨论结果
巡视
参与其中
组间交流,解决疑难(5分钟)
要求各组之间交流意见,与目标达成共识。
1、质疑问难
2、组长记录本组仍未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