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阜阳临泉县历史沿革临泉,古称沈地。西周初,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封聃季载于沈地,建立了沈子国。公元前 506 年,沈为蔡国所灭,后楚舆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全国设 36郡, 310 余县,我县当时被设为平舆县。西汉时我县仍为平舆县,并在今同城镇设同阳县东汉时仍为平舆县,同阳县改为同阳候舆、同阳两县仍并存。南北朝时,此处为南北战争要冲,平舆、同阳两县先后废止。隋朝时实行州、县制。公元 583 年开始设沈丘县,复设同阳县。先后属沈州和颍州。唐朝时,公元 618 年在县境东南增设高塘县, 6年后又废,公元 627 年,沈丘、同阳两县废。公元 706 年,重设沈丘县。属颍州。宋朝时,沈丘县属顺昌府。元朝时,沈丘县属颍州行省。姜寨、同城、瓦店属河南行省。元朝末年,沈丘城中百姓北逃,城空而废。明朝初年,废沈丘县,降为沈丘镇,属凤阳府颍州。西部姜寨、瓦店,同城属汝宁府。公元 1497 年,在距今临泉县城西北 30里的乳香台(今沈丘县老城) 复设沈丘县。清朝建立不久,沈丘镇属江南省(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公元 1667 年安徽省正式成立,沈丘镇属安徽阜阳县。 1935 年正式成立临泉县,因县城滨临泉河而得名。驻地在沈丘集。 1947 年 10月临泉解放,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先后在临泉境内设临泉市、临泉县、泉阳县和泉南县。 1949 年2月又同归为临泉县。临泉风俗民情临泉县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远在七、八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和劳动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在近现代革命战争中,我们的先辈为我争自由、求解放,也生活和战斗在这时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老丘堆位于县城西 1千米流鞍河南岸。又叫沈子墓,长 50余米,宽 20余米, 高10余米。相传聃(丹)季载受封于沈,死后埋葬于此。但据考古学家认定, 迹里是新故事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因为此处遍地是陶制器皿碎片和残断的石器,生产工具。出土有石斧、石锛、石箭头、石刀、陶方鼎、陶纺轮等,还有骨刀、骨针、骨箭头、骨鱼叉等。老丘堆原来很大,因处于流鞍河岸边,长期受到暴雨冲刷和农民深翻耕作,现在相当小了。这里地势较高,地面干燥,前有大平原,后临流鞍河,是原始社会的一个村落。已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费子街遗址在涎河汇入泉河西岸的杨桥集费子街村。高出河床 3米,长300 米, 宽150 米,周围环水,中间有河流冲击形成的一条大沟。在这里采集有石锛、陶网坠、陶纺轮等古代文物。属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址。岗上遗址在黄岭集东北 1千米处的岗上村头。长 800 米,宽 200 米,高 3米。南部和西部是断层,断层处暴露出有烧土层和遗迹层。出土有蚌镰、骨镞、骨针、骨镖、石镞、石斧、陶纺轮、陶罐、獐牙、鹿角等大量遗物,属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在上术三处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但是没有发现青铜器,表明当时社会尚处于氏族公社会时期,还没有进入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捕鱼用的网坠、狩猎用的箭头,则表明渔猎工具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这只有在氏族社会的晚期才能出现,说明母系氏族公社会已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社会的分工大致是:农业生产、渔猎为男子所担任;制陶、饲养家畜、纺织缝纫是女子的事情;年老的人负责指导、传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