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2021年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

格式:doc   大小:128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

上传人:业精于勤 2021/5/18 文件大小:1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初三化学中考总复****知识点汇总
(绪言)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以实验为基本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本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主线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随着发生某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浮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Cu2(OH)2CO3—
6、国内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烧瓷器,创造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步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不大于1/5体积因素也许是:①红磷局限性,氧气没有所有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重要是由氧气和氮气构成。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办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概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空气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有害物质,大体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重要来自矿物燃料燃烧和工厂废气。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1%,并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防止和消除对水源污染,保护和改进水质,需采用办法:①加强对水质监测,②工业“三废”要通过解决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提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2,质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导电性。通是直流电。
(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碳酸气)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很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重要成分是CH4)
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物质,石墨(C)是最软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具备强烈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可以增长轮胎耐磨性。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别因素是:碳原子排列不同。
CO和CO2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别因素是:分子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重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因素是:含碳量不同。
3、反映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O2发生装置。
反映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发生装置。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难或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CO2、HCl、NH3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CO、N2、(NO)只能用排水法
4、①实验室制O2办法是:加热***酸钾或高锰酸钾(方程式)
KClO3— KMnO4—
工业上制制O2办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原理:运用N2、O2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②实验室制H2办法是:惯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
(不能用浓硫酸和***,因素:氧化性太强与金属反映不生成H2而生成H2O)(也不能用镁:反映速度太快了;也不能用铁:反映速度太慢了;也不能用铜,由于不反映)Zn+H2SO4—
Zn+HCl—
工业上制H2原料:水、水煤气(H2、CO)、天然气(重要成分CH4)
③实验室制CO2办法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产气愤体不纯具有HCl),不能用稀硫酸(生成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制止了反映进行)。 Ca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