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台湾医疗界“大体老师”给我们的启示庄严肃穆的灵堂,低回哀婉的佛乐,伴随着数十位家属和医学生的诵经声,八位大体老师的遗体被缓缓送上灵车,在众人感念、追思的目光中,踏上人生的最后一程。这是每年两次的台湾慈济大学医学院的大体模拟手术教学的最后一项“送灵仪式”。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捐赠遗体者的尊称。医学院校的学生们,在基础医学的学习过程中, 人体解剖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些遗体捐献者用他们的躯体, 让学生掌握和丰富人体基本知识。他们安静地躺着, 虽然不说话, 但他们的无私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医学院校学子,让学生们深刻地感受救死扶伤的内涵。因此,他们也被尊称为“无语良师”。据人民日报报道,大体模拟手术是慈济大学医学院在全球首创的一个教学活动:遗体捐赠者在过世 8 小时内急速冷冻到零下 30 摄氏度保存,在教学使用时再复温到 4 摄氏度, 让医学生在最接近真实的人体上进行模拟手术训练。这些遗体是医学生第一个手术的“患者”,也是医学生的老师,因此被尊称为大体老师。自 1994 年慈济推动遗体捐赠以来, 台湾已有两万多人签署了同意书, 其中已往生者 330 人,捐赠者年龄最长 94 岁、最幼 14 岁,在向来保守的华人社会开创了遗体捐赠的奇迹。大体模拟手术在慈济大学的定位是一个人文课程,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操作课。在课程开始之前, 要进行一个庄重的遗体启用仪式; 在课程结束时, 医学生要为大体老师缝合破损皮肤, 穿上往生衣入殓, 并为老师进行隆重的送灵、火化、入龛仪式。整个仪式大体老师的家属都会参加, 和医学生们在一起用餐、聊天, 并合影留念。大体老师的生平会贴在手术室的入口处, 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了解老师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 大体老师、家属和学生站在了同一个出发点: 为了人类的健康而努力, 大体老师和家属因为爱这个世界所以捐出遗体, 医学生为了解除病痛而努力学习。李鹤振是一位留美归来的工程师,他在得知自己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后,告诉医学生们:你们将来会成为医师,我要把我的身体交给你们。你们可以在我身上划错几十刀、几百刀,将来千万不能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 还有的大体老师留下心愿:“一般人生病到医院挨的那刀, 为的是保住自己性命; 而我身上所挨的每一刀,也许可以救活好多条人命! ”看到这些,医学生们都湿了眼眶:面对他们的大舍大爱,我们何德何能受到这么好的教育!这样的大爱,也深深地感动了医学生们, 让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感恩,学习尊敬,学习怎样去爱! 据“中央社”报道,台湾仁德医护专科学校最近首创死亡体验课程,学生实际模拟写遗嘱、入棺、封棺、被掩埋等死亡历程,对于生、死有了不同解读。仁德医专生命关怀事业科助理教授邱达能指出, 死亡体验课程会先安排生死导论的“行前教育”,然后让学生写遗嘱、穿寿衣、拍遗照,接着躺卧进棺材,透过指导老师的引领, 向肉体和自己的一生告别, 体验像尸体一般, 接受殡葬人员为自己进行入殓、封棺、掩埋等程序。参与死亡体验课的护理科林姓学生表示,躺下棺木那一刻,想到很多事情还没做完, 感觉很遗憾;当体验完毕“重生”之后,告诉自己要更珍惜每分每秒。对病人负责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在“医生红黑榜”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医德该如何找回?台湾医疗界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即时通会员如是说】“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是对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