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唐彩斌:《植树问题》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6-24 15:56:47
·
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答常见的植树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渗透一一对应和数学建模等基本思想,积累活动经验;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富有现实趣味和挑战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预案:
一、从数学的思想内核上,驱动学生开始学习
“几个钉子几幅画”激活一一对应的数学经验。
 
钉子和画一一对应,一样多;
 
钉子和画不一一对应,1个钉子对应1幅画后,还有钉子多。
:植树问题,不是教大家怎么植树,而是解决植树问题中相应的数学问题。植树也不一定是在植树节。有一个“长江”假日小队,就打算用自己的节日“六一”节去植树,他们设计了一个计划任务单。(这是一种价值观的无痕引导,植树节植树是形式,节日不是等着别人来祝贺,是做有意义的事情。)
 
面对这份任务单,成员间有了不同的意见,到底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不能总是给定条件和问题,而需要培养他们分门别类去思考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挑战式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好掌控,但为了学生的获得,试试。)
你同意哪种意见呢?先表态,再讨论。(学生一旦表了态,就会关心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就会保持相当的注意力,这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 ;;
二、重在经历,自主探索新知
,从简入手。
100米路比较长,讨论起来不方便,我们把100缩短一些,缩到20米来讨论。
完成呈现:
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载一棵。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了直观解决对应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锦囊:纸条和围棋子,纸条表示一段5米长的路,棋子表示1棵树,便于在操作中感悟对应的关系。也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视学生情况备用。)
:
学生用学具纸条和棋子;也可以用线段图,老师除了展示线段图,还用多媒体课件强化对应关系。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强化对应思想。
(1)两端都种:路长÷间隔=段数,段数+1 =棵数
           20÷5=4(段)  4+1=5(棵)
 
(2)两端都不种:路长÷间隔=段数,段数-1 =棵数
           20÷5=4(段)  4-1=3(棵)
 
(3)一端种一端不种:路长÷间隔=段数,段数=棵数
           20÷5=4(段)  也就是4(棵)
 
(有两种可能)
:先独立思考,再同伴讨论:刚才在解决不同情况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关键是要从数量关系上来概括,都有“路长÷间隔=段数”不变的关系,段数和棵数的关系在变化。)
:
分析时强调:相当于20米长的路的什么情况,突出棵树和段数的关系。
 
同时,还适时交代,在画图的时候份数很多时可以用……隔开。
三、趣味分层练习,满足不同学生发展。
,再小组讨论。
(1)有只袋鼠每跳一下距离约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