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以羌为本――重建羌区环境伦理的和谐美 羌国伦理.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以羌为本――重建羌区环境伦理的和谐美 羌国伦理.doc

上传人:dyx110 2021/5/19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以羌为本――重建羌区环境伦理的和谐美 羌国伦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以羌为本――重建羌区环境伦理的和谐美 羌国伦理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指导着汶川灾后环境景观的重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出现了“以人为本”与“以环境为本”的争论。本文提出“以羌为本”,用马克思关于三形态论中“自由人联合体”来阐述、诠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为环境景观设计夯实审美的理论基础。一“以人为本”的思想萌芽于古希腊一道著名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普罗泰戈拉语)。人的存在与利益成为一切的法度,在宗教神权社会更是发展到极致,“正像宗教世界观使上帝成为世界的主宰一样,它也使人类在上帝的特别关照下成为了地球的主人。宗教世界观并非只是神学中心论,它也是人类中心论。这并不构成矛盾。”①随着科学、社会发展以及理性主义的张扬,“以人为本”的观念正如笛卡尔所说,“借助实践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至此,人与环境的关系完全演变成对立的两面。发展到当代,由于环境问题的严峻与恶化,也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学者提出保护环境的。约翰・帕斯莫尔指出,“我们人类对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负有道德责任,主要源于对我们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以及子孙后代利益的关心,非人类环境(尤指动植物)无所谓‘公共利益’,更谈不上辨识相互责任和相互尽义务。”②显然,该学派的观点还是出于保护人类自己的目的来保护环境,否认人与环境存在整体的利益,认为双方没有同一性,是不可调和的。“以环境为本”的代表人物罗尔斯顿、艾伦费尔德认为,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凸现以及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加剧,缘起于人是宇宙万物主宰这种观念。这种观念使得人类只关心人自身的存在和利益,而无视环境的存在与利益,仅把环境作为满足人类生存需求及欲望的占有物对待,从而产生了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美国哲学家胡克也指出:“人类没有哲学所封授的特权。科学的最大成就或许就是突破了盛行于我们人类中的无意识的以人类为中心,揭示出地球不过是无数行星中的一个,人类不过是许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而我们的社会也不过是许多系统中比较复杂的一个。”③海德格尔则更是明确地表示要“反对迄今为止的一切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该观点实际上还是局限于“第二个形态”的人,没有把人作为有机环境的一部分,人因实践能动性而被批判,而作为人与环境整体利益伦理维护者的身份被剥夺。当然,“以人为本”和“以环境为本”的共同之处都提出必须保护自然环境,维系生态系统平衡。区别在于两者理论基础及其性质的对立,表现为:“以人为本”,其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环境是没有公共利益的,人保护环境的终极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把人类利益取舍作为环境伦理的唯一尺度,其性质显然是利己的,审美观被深深地烙上功利主义色彩,以获利益、合目的为美,反之则丑。2.“以环境为本”的理论基础是环境主义。一切法则都要有益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人的价值也要服从于环境的价值,显然,其性质是超功利。以这种认知规范人与环境的伦理,依靠人的理念与信仰来自觉维护,这种关系非常脆弱与理想化。在羌区重建中,超功利的伦理也是脱离重建羌区环境景观实际的。二为解决两者理论基础及其性质的对立,我们在“三段论”视野下来重新审视:“自我的人”发展到“自由人联合体”是人发展的必然性过程。④“自由”可以理解为目标,是人与环境景观相互共同自由发展的最高审美价值体现;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