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文档名称:

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07-8-1实施).doc

格式:doc   大小:2,213KB   页数: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07-8-1实施).doc

上传人:916581885 2021/5/20 文件大小:2.1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07-8-1实施).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07-8-1实施)
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
(经国家建设部和发展改革委批准发布,自2007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科学技术馆(以下简称科技馆)建设,提高项目投资决策和建设管理水平,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有效控制建设投资,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现行政策,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 本标准是政府投资的科技馆建设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编制、审查初步设计的重要依据,是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
第三条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扩建的综合性科技馆项目,专业性科技馆建设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四条 科技馆是政府和社会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和活动的公益性基础设施。
第五条 科技馆的建筑应满足科普教育、观众服务、支撑保障等功能的需要。
第六条 实施观众可参与的互动性科普展览、教育活动是科技馆的核心功能。
第七条 科技馆建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适用安全,经济合理,节约资源,有利发展。
二、应按区域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设馆。
三、既有建筑在条件许可时,可利用其改建、扩建为科技馆。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第八条 科技馆建设应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其建设用地应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九条 科技馆建筑安装工程费、展教装备费和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应纳入政府投资计划,统筹安排。
第十条 科技馆项目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建设项目构成
第十一条 科技馆建设项目由建筑安装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室外工程)和展教装备构成。
第十二条 科技馆房屋建筑工程的房屋主要由展览教育用房、公众服务用房、业务研究用房、管理保障用房等组成。
展览教育用房主要包括:常设展厅、短期展厅、报告厅、影像厅、科普活动室等。
公众服务用房主要包括:门厅、大厅、休息厅、票房、问讯处、商品部、餐饮部、卫生间、医务室等。
业务研究用房包括:设计研究室、展品制作维修车间、图书资料室、技术档案室、声像制作室、展(藏)品和材料库等。
管理保障用房包括: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值班室、警卫室、食堂及水、电、暖、空调、通讯设备用房等。
第十三条 科技馆的室外工程由道路、室外管线、观众集散场
科技馆所在城市的城市户籍人口数量与建设规模的关系 表1
科技馆所在城市的城市户籍人口数量
建筑面积(㎡/万人)
展厅面积(㎡/万人)
400万以上
75
30~36
200万以上至400万
75
36~42
100万以上至200万
75~80
42~48
50万至100万
80~100
48~60
注:①接近200万城市户籍人口的中型科技馆,其建筑面积宜采用万人面积指标低值。
②接近100万城市户籍人口的小型科技馆,其建筑面积宜采用万人面积指标低值。
第十八条 经济发达地区和旅游热点地区的城市,科技馆建设规模可在本标准第十七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但增加的规模不应超过20%。
第十九条 少数民族地区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应建设中型及以上规模科技馆。
第二十条 科技馆房屋建筑中展览教育用房、公众服务用房、业务研究用房、管理保障用房所占比例见表2。上述用房的具体面积指标分配参见附录一至附录三。
科技馆各种用房所占比例 表2
房屋功能
百分比(%)
特大型馆
大型馆
中型馆
小型馆
展览教育用房
55~60
60~65
65~70
65~75
公众服务用房
15~20
10~15
5~10
5~10
业务研究用房
10~15
10~15
5~10
5~10
管理保障用房
10~15
10~15
15~20
10~20
第二十一条 科技馆展品的数量可根据展厅建筑面积按15~30㎡/件估算。
第二十二条 科技馆展览的展品实物占地率宜为20%-30%。
第二十三条 科技馆常设展厅单位面积年观众量可按30-60人预计。
第二十四条 科技馆展厅设计应按瞬时最高观众容量合理确定各主要专业技术计算指标,并按百人疏散指标计算展厅应有疏散总宽度。-/㎡,即5-4㎡/人。
第四章 选址与总体布局
第二十五条 科技馆选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二、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三、良好的社会人文条件。宜选在城市的文化区,与其他文化设施共同构成群体效应。
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选址应考虑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与高噪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