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奇妙的对联(教案设计)(三).docx

格式:docx   大小:27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奇妙的对联(教案设计)(三).docx

上传人:3321568027 2021/5/20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奇妙的对联(教案设计)(三).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奇妙的对联(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积累对联有关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学****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尝试对对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有关高考对联谈起:
  ⑴.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著名史学家陈寅格出文科试题,其中有一题是对对子,出的是“孙行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学生所对五花八门,有人对“猪八戒”。但下面几种答案都比较好,你能说出好在哪里吗?1胡适之2祖冲之3韩退之4王引之。.考生周祖谟对“胡适之”,对的最好,得了该题满分。为什么?名词对的工整,以“胡”对“孙,有谐“猢狲”之妙,“适”对“行”,“之”对“者”,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
  ⑵.198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其中有一题对对子。属选择题。出的上联是“梨花院落溶溶月”,下联有四个选项。其中有一个最恰当的选项是“柳絮池塘淡淡风”。其实,古诗文背诵得多的同学,《寓意》。原诗为:油壁香车不在逢,峡云无遮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大家看为什么对得好?①平仄声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②词性对仗工整。名词对名词,叠音词对叠音词,名词性偏正短语对名词性偏正短语。
  ⑶.2009年全国高考安徽语文卷第二卷的第19小题: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幅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园千里绿春锦绣似凝香万金山
  新春对联:上联:翠柳迎春千里绿教师办公室:上联:桃李满园春锦绣
  下联:黄牛耕地万金山下联:芝兰绕阶似凝香
  这样对为什么好?
  二.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⑴.什么是对联?对联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文学形式,雅一点成为楹联(或楹贴),俗一点叫做对子。
  ⑵.对联起源于何时?发展盛行于何时?一般都认为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之桃符题词。当时有在门口挂桃符板压邪驱妖的风气,孟昶就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十字。故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余庆,人名。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这即是对联的故实。)如果从对仗来追溯它的渊源,那就更远了。它最早的原形,则是以“对语形式出现的。”秦汉瓦当中刻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对语是很多的。我们还可以从古代诗赋中看到对它的影响。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诗人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对仗工整,脍炙人口。因此,我们认为对联产生于唐以后,是符合文学的发展规律的。对联是从诗歌特别是唐代格律诗(以及汉魏的骈体赋,如江淹的别赋“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中发展演变出来的,即将诗、赋中的对偶句独立成为上、下两联完全对仗的文学形式。后来到每年春节前夕时候,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下旧桃符。宋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即是此事。
  
  从以上简略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对联最早的起源是在西蜀,较为广泛的运用,则在宋代。
  ⑶.对联的真正鼎盛时期,则是在明清两代,这与皇帝卖弄风雅有关。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赐予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一幅御书春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②康熙玄烨南巡来到镇江金山时,便摘唐朝许浑的诗句题在七峰阁上:“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在皇帝们的倡导下,对联也自然受到文人们的重视,自明代中叶后便普遍盛行起来。
  三、对联有关常识。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⑴.字数。多的可为一句,两句,三句或更多的句子。一般说四个字为最少,“行己有耻,博学为文”就是四个字。三个字的如:“雄黄阵(川戏名),牡丹亭(汤显祖的传奇)”,两个字的如:“呐喊(鲁迅小说),追寻(钟天心小说);学****奋斗(毛泽东书写过的两幅挂轴)”。一九三一年“九一八”惨案有人做过一幅挽联,上联写一“死”字,下联为一倒写的“”字,表示宁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这恐怕是寓意最深的且字数最少的一字联了。
  ⑵.对仗。所谓对仗,是指词句的对偶,表示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对仗是移用了朝廷礼制的专用名词,要求对偶句必须像朝廷中的仪仗队一样严整,对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这有点像格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有些像骈体文中的对偶句,基本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双声叠韵对双声叠韵,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试看下面几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