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颐和园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 10 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 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 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 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 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二、理论指导: 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小学语文" 四结合" 教改实验的指导理论: " 建构主义理论"和" 教学设计理论" ,以及何克抗教授的《创造性思维理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 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创设" 情景" 加强" 协作"" 会话" 最终形成" 意义建构"。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 让其学会, 会学, 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三、突出特点: (一)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 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 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在学校资源库、颐和园网站中有目的的浏览查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学习到了课本中无法获得的知识。学生面对资源库和颐和园网站中丰富的视频、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 学生很容易理解" 耸立"" 葱绿" 等词语的含义, 体会" 湖面微风轻拂"" 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 的意境, 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二)运用信息技术作为" 四结合" 教改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性,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收集资料制作" 电子简报" ,通过网络进行协作交流, 理解课文内容计算机作为小语" 四结合" 教改实验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其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本质, 使其思维得到训练发展。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互联网上收集到的资料按一定要求, 分工合作,用 PowerPoint 制成一份电子简报, 并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学生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教学目的。(三)发挥网络教室功能,实现师生互动和多向反馈网络教室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 也通过各种监控互动手段,实现教师和学生点对点或点对面等多向信息反馈, 有利于教师快捷准确地掌握学情, 调整教学, 也有利于学生互相了解学习状况,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四)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利用网络,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思想。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习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五) 创设旅游情境, 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演示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 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宗旨。建构主义认为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意义建构" ,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创设的旅游情景中完成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更生动灵活。(六) 加强朗读训练, 培养语感, 让学生在读中感知, 读中感悟小学语文新大纲强调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朗读描写颐和园景色的优美语句, 让其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四、能力培养: (一) 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培养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二) 通过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三) 挖掘教材内在因素,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四)读、看、讲、写结合,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五、教学思路: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朗读是理解的基础, 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 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 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 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 读中感悟,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欲望, 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二) 创设情境, 通过网络浏览查阅, 制作电子作品, 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颐和园网站上查阅收集相关资料, 通过自主查阅协作交流共同制作一份" 电子简报" 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 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