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李泽厚哲学评论.doc

格式:doc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李泽厚哲学评论.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6/6/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李泽厚哲学评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摘要】文章从仁学本体论立场出发,对李泽厚的《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与《中国哲学如何登场? 》及其情本体论进行了分析评述。一方面,作者所持的仁本体论与李泽厚的情本体论都坚持儒学立足生生不息的日用常行之传统来谈论本体, 从而两者有内在的共通性, 但另一方面,李泽厚的情本体论往往还未能摆脱从心理学、人类学等角度来考察本体的倾向,因而未能从审美层面的情本体进入道德层面的仁本体。仁本体论是对情本体论“下一转语”, 使仁学的形而上学意义得到充分展开。李泽厚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最有影响、最受关注的哲学家。 2011 到 2012 年,已年过八旬的李泽厚出版了两部访谈作品,一部是《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一部是《中国哲学如何登场? 》。虽然,在此以前, 他也在《人类学本体论》、《哲学论纲》等书中表述过他的基本哲学观点和立场, 而在这两部访谈中, 他总结性地、集中地谈了他自己的哲学要点, 对中国哲学对当代世界哲学的可能参与, 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我很赞赏这些对话, 既欣赏这种谈哲学的形式, 也欣赏李泽厚谈哲学的态度, 欣赏他的哲学观, 虽然我并不都赞成他主张的情本体哲学。他晚年的哲学访谈, 摆脱了世俗哲学写作的繁琐无谓的论证和舞文弄墨的铺陈, 以简白直接的方式, 陈述了其哲学的要义, 对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和主张。总的来说, 这些意见主张是富有启发性的。既然,李泽厚晚年的总结是专对“中国哲学”的登场而发,因此,做“中国哲学”研究的人, 必须正视其意见和其哲学要义, 将其哲学意见作为中国哲学登场的前行基础, 并应从各种不同的哲学立场出发对其哲学意见作出积极的或批评的回应,以促进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尤其是, 既然李泽厚曾认为自己属于所谓儒学第四期, 我们就更有理由把他的本体论纳入儒学当代建构的思考当中, 不管我们究竟承认或不承认他属于儒学。而且, 就儒家哲学的当代建构而言, 李泽厚的情本体论是当代哲学中一个最切近的参照物, 必须予以扬弃之功。以下是我从仁学本体论的立场对李泽厚这两部书及其情本体论所给出的初步回应。(一) 在《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一书的开始, 李泽厚便提出了“形而上学”的问题, 对广义形而上学在今天的时代还有没有意义, 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最根本的,是仍然还有广义的形而上学。广义的形而上学,恐怕是人类心灵的一种永恒追求, 是对人生的意义、生活的价值、宇宙的根源……的了解和询问,这既是理智的,也是情感的追求。海德格尔提出“哲学的终结”, 他讲的是以希腊哲学为标本的、我称之为“狭义的”形而上学的终结, 是从古希腊以来的哲学的本体论, 或者叫存在论,那是用思辨的方式探索( 存在) 的纯理性追求的某种“终结”。他认为从柏拉图到尼采,统统都是形而上学,都应该抛掉。所以他说哲学终结,思想开始。①当然, 海德格尔讲的并不是哲学的根本终结, 甚至也不是形而上学的终结, 而是传统本体论的终结。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 不仅仍然是哲学, 而且是更为艰深的形而上学。甚至于, 海德格尔思想中与哲学相对的“思”也不是一般所说的思想, 而是特指存在之为存在、澄明的敞开之境。但李泽厚的提法很有意义,就是在反形而上学的时代,在后形而上学的时代, 肯定广义的形而上学的意义, 认为广义形而上学不可能终结, 主张广义的形而上学根源于人类心灵的永恒追求, 广义形而上学的内容是对人生意义和宇宙根源的探求。这样一种哲学观,在“哲学终结论”甚嚣尘上的时代,在后现代思潮笼罩文化领域的时代, 是有意义的。在此意义上, 我们所主张的仁学即可以为一种广义形而上学, 以解决人生的价值、宇宙根源的问题。而同样显然的是, 思想确实往往比哲学更重要, 说仁学是一种思想比说仁学是一种哲学要更为贴切。李泽厚谈到, 西方自 19 世纪中期以后, 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的转向,是朝着生活世界转变的: 由费尔巴哈到卡尔· 马克思,这个大家比较熟悉。还有就是从尼采到海德格尔的那一支。当然还有从黑格尔到杜威———杜威的思想其实也是从黑格尔主义那里出来的,他们都把眼光从理性的、思辨的、绝对的东西,转到“生活”、“生命”上来了。②其实, 儒家正是一贯重视生活、生命、生生, 而不离开日用生活去追求思辨, 不离开历史文化去追求思辨。仁学本来就是以生活为基础, 以生命为关注点, 始终不离开日用生活的思想体系。因此儒家的仁学先天地具有与生活的亲和性, 而生活性正是儒家与佛教在过去一千多年中争论的焦点, 儒家始终用对生活性的强调与佛教划清界线, 并抨击佛教对生活性的超离。在这一点上,佛教离开生活、生命去寻求高明的义理和境界, 与西方近代以来哲学崇尚思辨绝对而忘记生活世界,有着类似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儒家的仁学对此早已积累了经验。康德有先验理性,黑格尔有绝对精神,都是纯理性的东西。按过去的说法,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