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民勤绿洲治沙措施
摘 要:民勤县地处内陆深处,受自然环境变迁和人为活动影响,由上古时的滨湖绿洲逐渐演变为沙海孤岛,是我国防沙治沙的桥头堡。通过长期和沙漠的不屈斗争,民勤人民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技术和生态治理模式,总结出了一整套成功的防沙治沙经验和有效做法,该模式对全国同类半沙化地区具有重要的典型示范意义。
关键词:民勤;绿洲;治沙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由于自然环境演变和人为活动影响,近代以来,这里成为了我国内陆河流域中用水矛盾最为突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通过和沙漠化的长期斗争,民勤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沙措施,取得了巨大成效,对全国同类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沙漠化原因
民勤县地处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依武威,西毗邻镍都金昌,东北和西北面与内蒙古的左、右旗相接,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1°49′41″—104°12′10″、北纬38°3′45″—39°27′37″之间,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多风少雨,年降水量仅110mm,蒸发量却高达两千多毫米[1]。
20世纪80—90年代,由于石羊河断流、干旱,群众对地下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同时期内全县机井达到11000余眼,其中深井达8000多眼,导致地下水位以每年1米的速度下降,造成防风固沙天然屏障蜕变,林木植被因严重缺水出现大面积枯梢或死亡,将民勤绿洲推向了毁灭的边缘[2、3]。
改革开放后,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超载并呈逐步增大趋势,全县掀起一个开荒的高潮。绿洲边缘区,荒漠区大面积茂密的“柴湾”灌丛植被被破坏,全县上下陷入了开荒弃耕的恶性怪圈[4]。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一度将民勤的生态环境推向了荒漠化的边缘。
二、治沙措施
,营造浓厚氛围
全县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将防沙治沙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干部实绩考核,不断健全完善生态建设机制。当地政府持之以恒地开展干部职工义务秋季压沙和春季造林活动,每年利用“3·12中国植树节”、“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行之有效、寓教于乐的宣传活动。青土湖、老虎口等防沙治沙示范区已成为全县生态警示教育基地和宣传民勤、展示民勤防沙治沙经验的窗口。科学治沙、依法治沙、综合治沙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了干部谋划防沙治沙、群众参与防沙治沙、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构建防护体系
民勤当地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承包治理沙漠、发展沙产业,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水定林,以水定规模,全程管理,确保成活”的要求,突出封沙育林与封禁保护相结合、工程压沙与生物固沙相结合,防沙治沙与发展沙产业相结合的特点。全县形成了防风阻沙林带、基干防护林带、农田林网、域镇村庄绿化、生态经济林的有机融合,以点、线、面结合;带、片、同配套、形成了结构合理生态稳定、经济高效的绿洲生态安全屏障和林业产业体系
,完善服务网络
当地林业局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