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我国旱灾频发重发,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应对旱灾威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土壤墒情监测,大力推进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墒情监测网络体系,扩大覆盖土壤墒情监测规模和范围。要充分利用现代监测和信息设备,全面提升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逐步完善主要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墒情评价规范化和科学化。强化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提高墒情监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土壤墒情监测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宗旨,以土壤和作物为对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覆盖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干旱易发区。通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突出土壤墒情监测关键技术环节,实现定点、定期监测。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评价作物需水情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建立墒情定期会商和报告制度,提高时效性和结果表达的可视化程度。二、基本原则(一)代表性。土壤墒情监测站(点)要充分考虑区域内主导作物、气候条件、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布局,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二)及时性。土壤墒情监测要做到及时、快速、准确,出现旱涝灾情,应加大监测频率,旱涝灾情不迟报、不漏报;关键农时季节,应及时汇总相关信息, 重大农事活动前有信息;日常监测工作,坚持定期采样,快速分析、及时汇总、按时上报。(三)规范性。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做到工作人员相对固定,设施设备配置齐全,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监测数据可靠、调查内容详实、评价结论科学。三、重点工作(一)监测点布设选择区域范围内代表性强,当地政府重视,土肥水工作基础好,技术力量强, 能够长期坚持的县承担土壤墒情监测工作。以县为基本单元,根据气候类型、地形地貌、作物布局、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生产水平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平均每 10 万亩耕地设立 1 个农田监测点(每个县不少于 5个)。农田监测点应设立在作物集中连片、种植模式相对一致的地块。采用统一编号,设立标志牌。开展基本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灌排条件、地力等级、产量水平等;测定不同层次土壤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等指标;拍摄景观照片,建立监测点档案。(二)数据采集 1、监测指标。一般按 0~ 20cm 、 20~ 40cm 、 40~ 60cm 、 60~ 100cm 四个层次监测土壤含水量,其中, 0~ 20cm 、 20~ 40cm 为必测层。播种出苗期时,加测 0~ 10cm 土层。特殊作物根据其需水特性和根系分布深度确定监测层次和深度。同时调查观测气象、作物表象、干土层厚度、田面开裂、灌溉、农事操作等相关数据。水田淹水时监测淹水深度、排水状况等。 2 、采集方法。固定监测:埋设固定式自动监测设备,传感器分别埋入土层深度 10cm 、 30cm 、 50cm 、 80cm 处进行监测,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到“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并做好定期校正和维护保养。流动监测: 配备便携式监测仪器和交通工具,在监测点地块,以 GPS 仪定位点为中心,长方形地块采用“ S”法,近似正方形田块采用“ X”法或棋盘形采样法确定 5个以上数据采集点进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