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史记》读后感.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史记》读后感.doc

上传人:WonderW 2021/5/28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史记》读后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史记》读后感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司马迁是伟大不过不在于他感召中国人发扬广大史学事业。在于让史学规范化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史学体例。更重要的是他为了修史所做的准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神还有他著作中体现出的批判精神。“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史记》才能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二、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中国的历史是源远流长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可以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可这跟司马迁确实关系不大或者说没你说的那么大。这个跟我们的民族有关首先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至今人能保存着很好的史学资料和古文献和我们民族重视历史有关记得最早的时候在甲骨文出现的时候就有“史”这个字大概形象就是一个人拿着一支笔那就是我们民族最早的史官。说明我们民族从开始有文字进入文明时代就很重视历史的记载了这个传统也被很好的继承了下来所以才有了后面的《二十四史》、《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司马迁作《史记》利用材料很多。它们不仅有“石室金匮”(汉代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收藏的图书档案也有他调查采访的故老传闻包含社会调查和口头史学的成分。学者对《史记》引书做详细查证仅就明确可考者而言已相当可观。我们现在还能看得到的早期古书它几乎都看过。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古书即大家讲的佚书更是多了去。这些早期史料按后世分类主要属于经、子二部以及史部中的“古史”。经书其中有不少是来自官书旧档年代最古老。它们经战国思想过滤同诸子传记一起积淀为汉代的“六艺之书”和“六家之学”。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我们从汉代思想进窥先秦历史的重要门径。不仅如此它还涉及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包含后世集部和子部中属于专门之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同时又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总汇。它于四部仅居其一但对研究其他三部实有承上启下(承经、子启史、集)的关键作用。借用一句老话就是“举一隅而三隅反”。据我所知有些老先生不是科举时代的老先生而是风气转移后的老先生他们就是拿《史记》当阅读古书的门径甚至让自己的孩子从这里入手。比如大家都知道王国维和杨树达他们的古书底子就是《史》、《汉》。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是读古书的一把钥匙特别是对研究早期的学者更是如此。 
读《史记》除史料依据编纂体例也很重要。这本书的体例按一般讲法是叫“纪传体”而有别于“编年体”(如鲁《春秋》、《左传》、《纪年》及后世的《通鑑》)和“纪事本末体”(如《国语》、《国策》和后人编的各种纪事本末)。但更准确地说它却是以“世系为经”“编年”、“纪事”为纬带有综合性并不简单是由传记而构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贵族的谱牒。司马迁作史中心是“人”框架是“族谱”。它是照《世本》和汉代保存的大量谱牒按世系分衍来讲“空间”(国别、地域、郡望)和“时间”(朝代史、国别史和家族史)以及“空间”、“时间”下的“人物”和“事件”。它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是讲“本”即族谱的“根”或“主干”;“世家”是讲“世”即族谱的“分枝”;“列传”是讲“世”底下的人物即族谱的“叶”。这是全书的主体。它的本纪、世家都是分国叙事、编年叙事用以统摄后面的列传。本纪、世家之外还有“十表”互见作全书的时空框架。其“纪传五体”其中只有“八书”是讲典章制度时空观念较差属于结构性描述。原始人类有“寻根癖”古代贵族有“血统论”春秋战国“礼坏乐崩”但“摆谱”的风气更盛(“世”在当时是贵族子弟的必修课)很多铜器铭文都是一上来就“自报家门”说我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孙”。司马迁虽生于布衣可取卿相的汉代但他是作“大历史”。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联贯还是以这样的体裁最方便。这是我们应该理解他的地方。 
司马迁作《史记》其特点不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以“互文相足之法”节省笔墨存真阙疑尽量保存史料的“鲜活”。比如初读《史记》的人谁都不难发现它的记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与篇之间会有这种问题就是一篇之内也能摆好几种说法让人觉得莫衷一是。但熟悉《史记》体例的人他们都知道这是作者“兼存异说”故意如此。它讲秦就以秦的史料为主讲楚就以楚的史料为主尽量让“角色”按“本色”讲话。这非但不是《史记》的粗疏反而是它的谨慎。如果吹毛求疵给《史记》挑错当然会有大丰收但找错误的前提首先也是理解。 
《史记》这部书伟大它的作者更伟大。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当然很重要因为只有读这篇东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名师传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笔也老道。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他还有一封《报任安书》。如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