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老子》读后感
1. 《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__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2.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3.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4.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5.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6.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7.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8.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9.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10.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11.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__”。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12.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13. 三、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
14. 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