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黄河治理.doc

格式:doc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黄河治理.doc

上传人:zgs35866 2016/6/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黄河治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黄河治理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 但由于地理和环境的原因, 黄河又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地上悬河河段最长的河流。从先秦时期到民国年间的 2500 多年时间里,黄河共泛滥 1500 多次,改道 26 次,给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自人民治黄以来, 创造了黄河连续 55a 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历史奇迹和综合开发的丰硕成果, 治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 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 目前展现我们面前的是: 上游源头不断萎缩; 中游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下游河床仍不断淤积抬高、悬河形势更为严峻; 整个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突出……。常称“善淤、善决、善徙”为黄河的特点,对“淤”、“决”、“徙”的记载和研究充满了史册和各种文献, 一般说法是: 三千年间, 黄河下游(加上中游孟津以下的河段)决口泛滥约 1593 次,较大的改道 26 次,常被提到的重大改道有六七次,泛滥、冲积变迁于黄淮海平原上, 不断改变着水系的面貌。对黄河河道的重大演变, 本文只对现有被认为是大改道的资料成果进行分析, 并不完全都以改道的规模变幅大小为判据, 而从河道发育演进的总体格局及其特性功能的变化出发, 将其分为若干历史时期, 每个历史时期是一个独特的发育演化阶段。一、现代治黄方略述评(1) 人工改道方案由于黄河下游严重淤积, 历史上平均每隔 100 多年就自然改道 1 次。大堤不可能无限修高, 自然决口不如人工改道, 于是有人提出了黄河的人工改道方案。方案之一是开辟新河,西起京广铁路桥附近, 经封丘、长垣, 东至禹城、惠民, 由套儿河口东流入海。河长 580km , 比京广铁路桥以下现河道缩短 100km 左右。方案之二是平行北移黄河方案,又称三堤两河方案,在黄河下游北岸大堤之北再筑一条大堤, 从而形成的新河道,在夹河滩以下缩短约 80km ,可与现河道交替使用。黄河人工改道的策略自古就有人提及, 即使不讨论上中游的改道设想, 仅黄河下游的改道, 工程量就十分巨大, 牵涉面广, 未知因素太多, 对区域环境, 气候的影响风险太大,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人口密集的情况下,改道之议更难以得到理解。(2 )放淤及淤背方案黄河细沙淤泥肥好, 结合引黄河水淤地, 发展农业生产并处理泥沙无疑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幸事。历史上北宋的王安石曾放黄淤地,20 世纪 50 年代也实行过放淤造田的方案,但都因土壤盐碱化问题未能取得成功。曾有人提出放淤稻改, 从农业着手达到治黄目的, 最终导致喝光吃净的后果。分流淤沙方案也有类似效果, 总结山东河段及河口三角洲群众放淤改土的经验,曾有放淤治河的多种方案。不过应该想到, 若在河道内放淤, 缩小过洪断面, 影响防洪; 在河道外放淤, 尾水难归大河, 水资源浪费较严重, 多数情况下还可能增加引水口下游的河道淤积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3) 河道整治方案历代治河专家都想通过“束水攻沙”、“稳定中水河槽”, 达到治理黄河下游河道的目的。目前多通过河道整治方案,因势利导,借助修建丁坝等控导工程, 所谓“以坝护湾”、“以湾导溜”进行护滩刷槽, 形成稳定的河槽, 降低洪水水位, 使中小洪水不漫滩, 从而可用较少的水输送更多的泥沙。由于国家对黄河治理愈加重视, 上中下游河段都大力实施河道整治工程。不过对于黄河这条水沙及河床边界条件都十分复杂的河流, 在泥沙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河道整治工程很难“以静制动, 以不变应万变”。模型试验发现, 在超饱和高含沙状态下, 大量泥沙堆积,主槽过流能力锐减,大洪水时河道整治工程很难控导河势,严重时还会出现主流上滩的所谓“滚河”现象。因而,对于治黄来讲, 河道整治仅为治标之策。(4) 挖河疏浚方案近年来有关部门借鉴国外疏浚航道的事例, 提出挖河主张,《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中也已把挖沙疏浚作为一项重要的治黄措施。实际上,该措施在黄河上曾多次运用。如果把此作为辅助性措施,在有堆存泥沙空间的情况下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黄河泥沙挖不胜挖, 大规模挖沙治河,必定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5 )拦沙措施黄河中游黄土高原 × 104km2 的多沙粗沙区占入黄泥沙总量的 80 %,拦截这部分泥沙是黄河的治本之策。建国以来, 我国在黄河干流上修建了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等多座高坝大库, 小浪底水库也已投入使用。高坝大库能迅速地控制入黄泥沙,无疑是最易见成效的应急措施。但干支流坝库容毕竟有限, 而上游来沙无限,此举终非治本之策。黄土高原历史上群众就有打坝淤地的传统。在黄土高原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 修建沟道坝系工程, 就地拦蓄水沙, 淤成的坝地水土肥沃,成为当地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该方法具有投资少、当年见效、群众积极性高等优点。目前应对坝系稳定和优化规划等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当地群众的打坝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