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中药滋膏方制作方法简介
中医药膏方制作简介
膏方是一门学问,又属中华文化之遗泽,应当传承不息,发扬光大。
物质------油脂成膏
形态-------凝而不固
味道------甘美滑腴
内容------物之精粹
作用----滋养膏润
膏方,又称“煎膏”“膏滋”,是中医常用的剂型之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强健身体与治疗疾病相结合,疗效明显,服用方便的膏类制剂。
按使用方法分类:
1、内服膏方:
成方膏滋药:选用一些疗效确切,组成简单的膏方方剂,由药厂成批生产加工成膏滋,作为中成药在药店销售,供患者对证选用,如:益母草膏、二仙膏等。
临床膏滋药:又称为定制膏方,是指经过医生针对患者身体状况辨证施治处方,一人一方,由药房或医院药房定制加工成膏方,每一剂膏方只适合患者本人服用。
2、外用膏方:
中医外治法中常用药物剂型,除用于皮肤、疮疡等疾病以外还在内科和妇科等疾病中使用。
3、按添加辅料分类:
素膏:指用砂糖或者蜂蜜所收的膏剂
荤膏:指在素膏中再加入阿胶或者龟板胶等动物胶而制成的膏剂。
膏方起源
1、起源于汉唐,
《黄帝内经》所在十三方中就有两张膏方豚膏和马膏,主供外用。
《金匮要略》大乌头膏、猪膏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
《千金药方》个别“煎”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
《外台秘要》有“煎方六首”,内服。
2、萌芽于宋朝
内服膏已受到普遍重视,膏逐渐替代煎,基本沿袭唐代风格,应用日趋广泛;《洪氏集验方》琼玉膏沿用至今,含有动物类药的习惯也流传下来。《圣济总录》瓜蒌根膏,膏方兼有治病和滋养的作用。
3、发展于明朝
膏方日趋完善和成熟,膏方命名逐渐正规,制作比较规范,膏和煎有了明确的区别,“膏”专制滋补类方剂,“煎”指水煎剂,膏方的数量大大增加,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广为各类方书记载。组成多简单,流传至今。《摄生总要》龟鹿二仙膏;《寿世保元》茯苓膏;《景岳全书》两仪膏。
4、兴盛于清代
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宫廷中亦广泛使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载内服膏滋方近30首,《张氏医通》记载的二冬膏、集灵膏为后世医家所沿用。晚清膏方组成渐复杂,张聿清《膏方》中用药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强调辩证施治,开列膏方之前先用“开路方”通过汤剂调理脾胃功能,去除湿浊余邪。这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津现代膏方在上海、江浙及广东广泛使用,由以上海为甚。
膏方的特点
整体观念,全面调理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既往病史和身体现状,辨证论治,立方遣药,君臣佐使,合理配伍,构成一剂全面考虑体内气血阴阳变化的调理处方,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调整的用药特点。
辩证结合辨病,针对性强
在临床上不同疾病可能证属中医同一证型,如糖尿病、绝经期综合症等辩证都属阴虚燥热,但由于疾病不同,必须区别用药。糖尿病患者可在辩证的基础上选用一些调节血糖的中药,绝经期综合症患者可在辩证的基础上选用一些调节性激素的中药。这种膏方更适合患者的个性特点。
单料加工,便于吸收
膏方的加工制作采用传统的加工工艺,不同的药材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火候条件,如中药饮片部分,采用水煎煮、浓缩的方法;人参、西洋参、西红花、冬虫夏草等贵重药另煎取药汁;紫河车粉、羚羊角粉、珍珠粉等贵重细粉直接掺入。由于在加工中能根据配伍组方各种药性,科学合理地加工处理,能够充分表达药效,使制成的膏方药效浓度高、饮服后易于吸收。
无需煎煮,易存易携
膏方体积小,独立包装,便于携带;温开水即冲即服、方便快捷;可根据气候和环境温度的不同,适时冷藏,以免受到污染或发霉变质。
药补兼顾,口味怡人
一人一方扶正补虚,治病驱邪,既能“治病”,又能“补虚”。并且一般膏方都辅以糖类、蜂蜜等调制收膏,对糖尿病人也适量地加入了轿味用的甜味剂,掩盖了中药的苦味,口感上甘甜中有药香,易于接受。
药力缓和,稳定持久、四季皆宜
膏方配伍中除了中药饮片外,参类、冬虫夏草等补益性细料药,胶类、糖类也占有了相当比例,使膏方药性缓和、药理持久。一般情况下膏方每服用1-2次/天,一料膏方服用30-50天。一些慢性病、年老体虚者,在医生正确的指导下,可不受
“冬令进补”的局限,四季皆宜,坚持长时间服用,起到恢复元气、祛病延年的作用。
膏方适用人群
老年人的进补
人体的各种机能,由于生理特性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向衰退,冬令进补,则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女性的进补
对于女性来说,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