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劳动社会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 作为一项制度建设, 其客观的成份越多, 科学性就越强。内部控制建设也应当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原则, 制定出能针对企业自身特点的内控制度来, 而不可能千篇一律。(一)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机制实施内部控制, 首先需要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从所有者的立场出发, 不但要把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 而且要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监控对象, 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 使决策系统、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1. 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是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财务总监首先通过对单位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的领导和控制, 掌握会计系统的运行, 对于单位重大的交易、资产变动等拥有审批权; 其次通过主持定期及非定期的单位内部审计, 及时发现企业经营和会计方面已经发生的或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尽管实际工作中因个别经理素质差异和财务总监素质不一, 不乏有受经理个人意志指使者, 但只要明确控制责任, 且有相制衡的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控制主体存在, 是会收到很好成效的。 2. 构筑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在企业一线“供、产、销”, 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 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 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 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 均要经过复核, 重要业务最好实行双签制, 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 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 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 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 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担任此职, 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 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 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 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 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 对于及时发现问题, 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 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3. 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 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企业内部控制失效, 经营风险、会计风险产生, 行为主体全是“人”。只有上下一致, 及时沟通, 随时把握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机和行为, 才能把内部控制工作做好。具体讲, 除领导本身应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外, 还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 要及时掌握企业内部控制人员思想行为状况。内部业务人员、会计人员违法违纪, 必然有其动机, 因此企业领导及部门负责人要定期对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 着重了解他们是否有赌博、炒股、经商、与社会劣迹人员往来和追求超常消费等情况, 掌握可能使有关人员犯罪的外因, 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第二, 对内部控制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要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