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琵琶行并序》教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27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琵琶行并序》教案.docx

上传人:changjinlai 2021/5/30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琵琶行并序》教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琵琶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3、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4、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时安排
课时
[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江西九江市有一座仿唐代园林建筑,名叫琵琶亭。为什么这座占地 3300 平
方米的园林, 会以琵琶来命名呢?话还得从公元 815年的一首诗说起, 就是现在
我们要学的这首《琵琶行》 。
二、作家作品
白居易( 772- 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后迁下
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 ,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贞元十六年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
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
太子少傅。会昌六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 75 岁。
白居易生活的七十多年, 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 也
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 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 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
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著有《白氏长庆集》 。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讽喻诗
以《秦中吟》 、 《新乐府》为代表,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
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 。
一是长篇叙事诗
以《长恨歌》 、 《琵琶行》为代表的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
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
优美和谐。
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三、相关知识
1、关于歌、行、引 :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
的三种形式, 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 其实并无严格区
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
化。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 “行”是“衍其事而歌之,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
2、关于小序 :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
主要经过, 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 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
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琵琶
、琵琶
琵琶:弹拨乐器名。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 , “弦鼗( tao )而
鼓之” 。 “鼗” ,小鼓,如民今天的拨浪鼓。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
弦) ,便成了秦琵琶。到随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本篇中
琵琶女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进“曲项琵琶” ,犁形、曲项、四弦,下腹
共鸣性强。
四、字词梳理
1、字词正音
渝p6(江名)贾gt(商人) 思si(名词,思绪)嘈cm(声音粗重)
舫f Tg(船) 虾蟆hmio 钿di山(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篦b i(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呕哑Guy《象声词,乐声嘈杂) 嘲啦zh gzh《象声词,声音细碎)
2、补充注释
左迁:元和三年( 808) ,白居易任“谏官” (即左拾遗) ,元和五年,调京兆
府户曹参军,九年,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
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 , “甚伤名教” ,贬 为江州司马。
明年:次年,第二年。和现在使用的“明年”有区别。
色衰:姿色衰老。
谪:封建时代特指贬官。
因为( wei ) :为,动词,跟副词因连用,可以解为“就写了”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人都下马后上了船。 “主人”和“客”同做“下
马”和“上船”的主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
发:出发,动身上路。
江浸月:江水映着月影。
涩:凝滞。
等闲:寻常地,随便地。
老大:年龄大。
唧唧:叹息声。
向前:从前,刚才。
五、概述段意
第 1 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 2 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 3 段:江中自诉身世苦。
第 4 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 5 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六、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背诵
二、内容和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