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
经历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作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主题图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课件出示配图古诗《登鹳鹊楼》,让学生齐声朗读。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诗人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呢?你想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吗?
一、导入:
1、课件出示《坐井观天》故事图片。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坐井观天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那么谁知道青蛙在井下为什么看到的天只是井口大小呢?
看来观察的范围要受一些因素的影响。
3、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来共同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观察的范围。
二、授新: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夏天到了,果园里成熟的桃子落了一地,有只小猴它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试想一下小猴在点A处能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呢?
鼓励学生到图上指一指。
提问:猴子的视线时一条什么线?(射线)
最少几个点能确定一条射线?(两点)
2、它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呢?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学生充分发言后(边说边在图上标注出来)
课件演示:①从猴子的眼睛发出无数条射线。
②从猴子的眼睛向墙的最高点只有一条射线。
3、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猴子的视线,试着说出自己的画法。
4、分析:把小猴的眼睛抽象为一个点,我们叫它观察点,确定障碍物的
分界点,画出过两点的射线,就能确定小猴观察的范围。
5、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边说边在图上标注出来)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这时,观察的范围有变化吗?请你先想一想,再翻开书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
6、全班汇报交流,师总结板书: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
现在你明白诗人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了吗?
三、练习:
刚才我们经历了从点到线再到区域的过程,我们发现观察的范围会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接下来我们要用今天学习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