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多篇)-爱和自由读后感.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多篇)-爱和自由读后感.doc

上传人:WonderB 2021/6/3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多篇)-爱和自由读后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多篇)|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一篇:《爱和自由》读后感
正如
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曾经有位姐姐带着自己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老师!”“老师。。。。。。”
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老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师?
这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
第二篇: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是一种崇尚自由的教学理念,在里面我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很多的理念和我之前的教育方式冲突。“比如当学生有一些游戏建议,并且在做游戏高兴之余开始插嘴的时候,我常常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板下脸来,弄的学生常常开玩笑说“老师开始发飙了”。然而控制学生的效果也不见得很好。
突然想起了自己读书的时候,学习到一个新知识以后我们就会窃窃私语,但这些话不外乎与学习的知识有关。并且很神奇的时在我和同学窃窃私语后对这个知识点记得会更牢。当时对老师面红耳赤的训斥很是厌恶,我想此时学生对我也是如此吧。这本书的中心恰巧说中了原因,要给孩子自由。给他们想象与接受的空间。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剥脱了孩子的自由与想法。不要一味地去批评学生的错失,而应该引导,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不要对学生说,这个是不可以的,那个不可以,应该让他们自己学会探索。
老师应该给学生爱,在他们的成长中,会出现很多不良行为,这样做的目的很多时候只是想要得到老师的爱。学生调皮的时候,可以过去轻拍一下,学生可能就能听话。老师与父母的爱能给孩子自信心,有利孩子的成长。老师与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持之以恒,要有耐心,要给孩子一个好脸。
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这点我倒还是做到了一些。当学生说我来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当学生遇到困难准备后退的时候我们要鼓励,可以举例说某某刚开始的时候也是这样,甚至比她更糟,但是好在他第三次更努力了,比第一次更好,于是一次次的进步,他终于成功了。
总之需要改正的不要制止孩子想要做的,不要以自己的观点去批判孩子的过失,给孩子爱和自由。爱一定很重要。
mindy
第三篇:《爱和自由》读后感2篇
篇一:《爱和自由》读后感
看了《爱和自由》这本书我觉得接受孙瑞雪老师“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教育理念的孩子们真的很幸福,每看到这八个字,心里舒服,很和谐。因为我心里也渴望这样不被束缚,跟着自己的内心走,不受外界的干挠,做自己,爱自己,感受自己。书中有几处我心里的感触颇深的。
在未加入爱如是幼儿园并还读了几年的学前教育的书竟不知道胎儿在妈妈体内形成的时候,她内在本身就有一样东西,等孩子出生就指引孩子去发展,去捏什么,去抓什么,蒙台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是的,我们太认为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成人给什么,孩子就接受什么,迫不急待地想把自己的知识,经验甚至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们,按其我们所希望那样让孩子成长。想想就觉得很难过,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做他自己,甚至孩子想玩个沙或玩水,家长都要去制止生怕会弄脏衣服,但孩子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