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热力环流课件.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热力环流课件.doc

上传人:lily8501 2021/6/4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热力环流课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热力环流课件
篇一: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 赵利龙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分析: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旨在认识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的结果。大气受热不均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所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热力环流是解释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热力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来解释。
2.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主要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够说出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可以独自绘画热力环流图,培养绘图能力。
(3)可以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和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来源于地面,根本热源来源于太阳辐射。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等。
本节课对空间概念有较高的要求,而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五、设计思想
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现状,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来进行地理教学,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真正的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六、教学方法 1.教法
(1)通过观察法,使学生得出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及实质。 (2)通过启发讲授法和对比法,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通过小组讨论法,使学生将热力环流应用于实际生活。 (4)其他教学方法:演绎法、总结教学等。 2.学法
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采用观察、讨论、活动、动手绘画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七、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八、板书设计
2.1.2 热力环流
定义: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
篇二:热力环流公开课
2013-2014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导学案 编制人: 向晴 教研组长签字: 包科领导签字:使用时间:2013- 11-6班级:高一3班 小组:姓名: 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 . . . 学. . . . . 案. . . . . 装. . . . . 订. . . . . 线. . .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导学案
(第一课时)
②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变化: 近地面:
A地空气上升,大气密度,气压比同一平面 ,形成 压 ;B、C两地空气下沉,大气密度 ,气压比同一水平面,形成压 。 上空:
A1大气密度 气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