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doc

格式:doc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doc

上传人:zgs35866 2016/6/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一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鉴赏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一、表达方式的评析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 、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孟浩然《过古人庄》),“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越王勾践灭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李白《越中览古》)等。 2 、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睹其物, 如临其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 3、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 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沧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等。 4 、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 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 、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从描写用笔看, 有工笔和白描; 从描写的内容看, 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 、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3 、衬托手法:涉及到正衬和反衬。 4 、对比手法。 5 、赋比兴手法。 6 、用典。 7 、虚写与实写。 8 、象征手法。(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 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 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附一: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例析 1 、比兴手法: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 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 伐檀》中, “砍砍伐檀兮, 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 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 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 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 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 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 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 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 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既是“兴”,又是“比”。 2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 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 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 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 而是否有意境, 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 双调] 清江引? 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 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 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3 、象征手法: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修辞方式。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 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 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