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儒家思想的源与流
什么是儒家呢?儒家是孔子开创的一个学派。孔子的目的是研究怎么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时的圣人的经验,学来用以治理国家、教育民众。
儒这个称呼其实很早就有了,儒最早是指下级贵族中的“士”。他们依靠自身掌握的技能(礼、乐、射、御、书、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
一、儒家思想的源与流
(一)先秦原始儒学
它的特点就是提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和对应于这个理想社会的理想人格,并规定了许多具体的道德规范。
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辱、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对于仁的回答都是非常个体的。他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告诉他什么是仁,实际上也就是指出每个人身上的缺点和问题。
一、儒家思想的源与流
孟子
孟子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就是一个王道的社会、一个仁政的社会。养生葬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王道的前提是要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仁政必须要从经界始,经界就是要给老百姓划定一块土地作为他固定的财产。
为什么呢?孟子对此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
一、儒家思想的源与流
荀子
荀子跟孔子、孟子有几点不同,特别是在关于礼的问题上面,关于礼的起源问题,荀子专门进行了探讨。
荀子说:礼起于何?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 礼论》)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荀子主张“隆礼重法”
一、儒家思想的源与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在理论上吸收了先秦时期其他一些学派的思想,特别是阴阳五行学家的思想,因此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
汉代儒学相对于原始儒学,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两汉的儒者努力想把儒学宗教化、政治化和制度化。
汉代儒家学者最重要的贡献是为儒家争取到政治上的主导地位。
从这个时候开始,儒家在政治制度上的主导地位就确立起来了。
一、儒家思想的源与流
(三)宋明理学
他们把儒家的许多具体的解释,提高到了理论的层次,或者说形而上的层次,建立了儒家的形而上学体系。
到了宋明以后,儒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它开始强调天理、良心。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强调,一个强调外在的,一个强调内心的,它们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分成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一、儒家思想的源与流
(四)以西学解释中学——近现代儒学
为了回应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开始用西学来阐释儒家学说。
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建设过程中,传统思想想毫不改变地保留到现在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要完全斩断传统那也是行不通的,这个就是文化的特征。所以既要保留传统,又必须有所发展,这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挑战。
(一)“德治仁政”的治国理念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孔子对官员从政有两个原则:一是以“礼”来作为规范,孔子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二是“以道事君”。“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 。
真正的读书人对于富贵,是把它当自然的结果,而从来不会当作目的。目的是自己设定的理想目标,非努力去达到不可;结果则是在自己奋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
(二)“长幼有序,惟道是从”的孝道人际伦理
儒家是诸子百家中最强调孝顺的学派,认为孝顺是人性最自然的发展。 有关孝顺,孔子认为有三点可以做:第一要好好奉养父母。第二就是要尊敬他们。第三是脸色一定要好看。
父母有过错怎么办?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孟子·尽心上》说:君子有三种快乐是超过当帝王的。第一个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曾参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
古代有一句话,应该当作每个人的座右铭:“毋忝尔所生”,“忝“是指羞耻,“所生”是指父母。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