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随想.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随想.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随想.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随想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随想作者:灵魂 downloading 提交日期: 2004-4-16 19:56:00 《倾城之恋》出自小说集《传奇》。当小说集出版时, 扉页上有作者的题词:“书名叫传奇, 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 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我觉得张爱玲的小说和她的人生与作品的经历都颇符合“传奇”二字。“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 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讽撵出母家, 跟一个饱经世故, 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陷在泥淖里时, 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 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这是傅雷的概括。从这篇小说中, 完全可以看出张爱玲的小说特点, 她擅长于描写三四十年代的上海, 封建旧****犹存、资本主义气息吹遍的都市, 她的主题永远是那些男男女女的事, 其实这也无可非议, 西方文学的传统不也总是以生死和爱恨为主题吗。在中国, 文学史的作者往往都自觉不自觉地在文学艺术中过分强调了政治因素, 甚至是文学史的分期也沿用政治历史的分期, 我认为文学固然离不开经济、政治等等因素, 但文学总是功利的与政治作用联系起来或是以政治某些标准衡量文学,文学艺术就好像西方以前“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一样, 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傅雷说得好, 五四以来, 消耗了无数笔墨的是关于主义的论战。其实真正经典的文学作品, 不管主题是什么, 总是有一些永恒的、相同的因素在里面起作用, 人性就是其中之一。像沈从文、徐志摩、张爱玲、林语堂、梁实秋等等作家以前在文学史上的空白现在真是无法想象, 当时的文学史有多么的空洞, 现在正有一个“重估一切价值”的必要, 因为时间的洗刷已充分证明了正是这些“不入流”的作家的作品, 才真正体现了新文学的最高成就。我想, 作为非专业的读者而言, 最常读的也是这些作品。去年, 无名氏( 卜乃夫) 老先生来华师大开了个讲座, 读了他早期的《塔里的女人》、《北极风情画》后觉得其作品热情程度绝不亚于巴金, 只不过在风起云涌的时代, 他的注意力也是囿于男女, 但与在港台、海外畅销数十年, 印行五百版的情况比, 大陆长期以来是否近视眼度数太高了点。在商业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 由于几十年来的对意识形态改造的失败, 我发觉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如今仿佛春风吹又生般的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到处, 加上资本主义商业意识与之的碰撞, 融合, 出现了许多怪异的现象, 真正的文学艺术似乎永远是在主流之外, 就像又一个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而张爱玲的小说正是描写这类文化变异的极品, 很多小说中的 6、 70 年前的现象和人物, 不过是现在身边或眼前的夸张与变形。《倾城之恋》如同其其他作品一样,在语言技巧,文学想象,心理刻画上都独树一帜, 丰富的意象, 巧妙的隐喻令人称绝, 尤其是开头与结尾互为呼应的胡琴声的淡入淡出的结构, 正是张爱玲对最喜欢的电影手法的自觉运用。另一点,由于张爱玲自幼喜欢《红楼梦》, 在这篇或是其他小说如《金锁记》中, 对于大家庭各成员之间种种微妙的、明争暗斗的关系与对话的描写特别生动传神,特别见功力,不能不令人在想到《红楼梦》的同时又承认张的独特风格。我甚至偏激的认为, 张爱玲小说之于《红楼梦》, 就好像明治维新的日本兰学之于西学, 是在偌大的时空中仅留的一个窗口。因为新文学以来的散文成就最大, 周作人, 梁实秋等等的散文无不以各种姿态显示出其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