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普查评价设计计划书
普查评价,是指对已发现的矿床或矿体及具有较大找矿潜力地区,或经异常查证说明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产地,通过露头检查、地质填图、物化探工作及相应的探矿工程,探求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33)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 3341)的矿产资源评价工作。工作目标:
1)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类型、分布规律及成矿远景。
2)大致查明矿体(层)的形态、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
3)进行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作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
4)大致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 5)在完成上述工作要求基础上,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33)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
量( 3341),提出是否具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 , 圈出详查区范围。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系统收集矿区内已有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资料,矿点、矿化点资料,以及综合研究等
资料 , 全面掌握以往工作程度。
2、开展地质填图和物、化探工作 , 测制大比例尺 (1 ∶2000—1∶10000)矿区地形地质简图和相应
的物探、化探图件。
3、对矿层、矿带 ( 矿化带 ) 进行较系统的地表工程揭露和采样分析,圈出矿体、矿化体、矿化蚀
变带以及氧化带的空间形态或分布范围。
4、选择主要矿体 , 布置深部工程控制剖面 , 并进行工程施工。
5、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试验研究及选矿试验 , 如有同类型矿石的相关资料可进行类比研究。
7、根据工作需要 , 可在普查矿区外围开展中大比例尺物、化探和矿点检查工作,以发现新的矿
产地或同类矿床。
8、通过上述工作 , 对普查区的资源量进行估算 , 并作出总体评价 , 提出可否进一步工作的意见和
建议。
附:普查评价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一章 前言
1、目的任务:主要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工作周期及成果提交时间等。
2、工作区范围和地理条件:主要包括工作区的地理位置、坐标范围、涉及图幅及编号、行政
区划、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概况、交通条件、供水、供电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概况等。
上述内容,凡与调查无关或关系不大者不写或少写。
3、矿权登记情况:包括调查区内探矿权登记范围、面积等,视情况附区块图,必要时还需表
述区内采矿权登记的范围及有关情况。
第二章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以往区域工作情况:主要是各种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区域物探(包括区域重
力、磁法、航空电法、航空能谱测量等)、遥感地质等,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
2、以往矿产地质工作:已进行矿产勘查地区的工作性质、工作程度、投入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本次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有关的矿区,应附已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表及主要工
程分布图。对已提交的成果应确切地予以表达。
对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予以详述。
3、对已经涉及本次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科研工作,要重点说明其工作成果和重要结论(如对
成因认识的改变并涉及对矿床远景评价的应扼要地予以叙述)。
4、对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影响区内找矿突破的关键性地质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应结合本次工作的目标任务加以详述。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
主要从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条件分析说明工作部署的依据。
1、区域成矿条件:重点阐明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遥感地质特征、区域矿产分布及成矿规律。
本节要避免泛泛罗列地质资料,力求文字精练。
2、矿区地质特征:重点放在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地质特征上。若为沉积矿床,应将重点放在与沉积作用有关的沉积类型、沉积相模式及沉积成矿作用;如矿床主要受构造控制,应重点分析控矿构造类型及性质特点,如韧、脆性变形的特征、规模、产状、构造剥离面或拆离面、不整合等;若为岩浆型矿床,要从岩浆岩岩性岩相分带、侵入特征、侵入模式等方面进行叙述;对成矿条件较复杂的矿床,要分别叙述其主要成矿特征。
同时,阐述普查区内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3、矿体地质特征:包括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空间位置、分布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矿石品位、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围岩蚀变等特征。
4、矿石的选冶情况及经济技术评价。
第四章 工作部署
1、工作部署原则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说明各项工作间的衔接及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