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文档名称:

流行性腮腺炎.ppt

格式:ppt   大小:664KB   页数:5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流行性腮腺炎.ppt

上传人:1485173816 2021/6/10 文件大小:66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流行性腮腺炎.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概 况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全身性病毒性感染,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亦见于青壮年。
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非化脓性唾液腺肿胀和触痛,大部分病例累及一侧或双侧腮腺。疾病良性且自限性。1/3人表现为亚临床感染。 • 附睾-睾丸炎和脑膜炎是本病两大重要并发症。如同一般病毒性疾病,青春期后患腮腺炎症状重于儿童,且易发生唾液腺以外的全身性感染。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
概 况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全身性病毒性感染,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亦见于青壮年。
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非化脓性唾液腺肿胀和触痛,大部分病例累及一侧或双侧腮腺。疾病良性且自限性。1/3人表现为亚临床感染。 • 附睾-睾丸炎和脑膜炎是本病两大重要并发症。如同一般病毒性疾病,青春期后患腮腺炎症状重于儿童,且易发生唾液腺以外的全身性感染。
病原学
 致病菌:
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
- 属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
- 系RNA型病毒。
- 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迄今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很少发生变异,各毒株间抗原性较近似,再次感染发病者很少见
- 病毒在1%甲酚皂液(来苏)、乙醇、%甲醛溶液等于2~5分钟内灭活。56℃ 20分钟可灭活。但在4℃时保持活力2个月,-70℃可以存活数年。
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
病毒呈球形。
核酸为-ssRNA。
衣壳为螺旋对称。
包膜上有HA和NA等突起。
病毒可在鸡胚羊膜腔内增殖,在猴肾等细胞培养中增殖能使细胞融合,出现多核巨细胞。
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此病毒有5种主要的蛋白质:
1。核蛋白(NP),相当于S 抗原。病后1周出现 NP抗体,无保护作用,可用于诊断。
(P)
3。基质蛋白(M)
4。含血凝素的神经氨酸酶糖蛋白(HN),又称 V抗原,感染后2-3周出现相应的抗体,有保护作用。
5。血溶-细胞融合糖蛋白(F),和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有关系。
正粘病毒
副粘病毒
核酸
-ssRNA 分节段
-ssRNA 不分节段
核衣壳
小 90~120nm
大 150~300nm
基因重组

低、无变化、只一个血清型
刺突
HA,NA
HA,HL
生物学性状
流行病学
传染源 腮腺炎病人,在早期阶段有传染性,自腮腺肿前7日至腮腺肿后9天均可自患者唾液中检出病毒,因此在此2周内有高度传染性。
传播途径 腮腺炎病毒由飞沫经呼吸道感染。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男女均患。在1967年前腮腺炎发生在5~9岁儿童占50%,而14岁以下的儿童患者占90%。2岁以下较少。
流行特征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可发病,温带地区以冬季或春季最多。
发病原理
腮腺炎病毒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和脸部淋巴结中复制,然后进入血流,播散至腮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腮腺炎和脑膜炎。
有2次病毒血症,临床上出现多个器官相继发生病变,是一种多器官受累的疾病。
病理变化特点
腮腺炎的病理特征是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导管壁细胞肿胀,导管周围及腺体壁有淋巴细胞浸润,间质组织水肿等病变可造成腮腺导管阻塞,扩张和淀粉酶潴留。淀粉酶排出受阻,经淋巴管进入血流,使血和尿淀粉酶增高。脑膜,睾丸,卵巢和胰腺等亦可受累;腮腺炎合并脑膜炎,考虑是血溶-细胞融合蛋白所致的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和炎性浸润,亦可见急性血管周围脱髓鞘。
诊断要点
 临床表现: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自然病程约为10~14天
1 发热:大多起病急,伴全身不适,体温与病情成正比,热型可呈双峰型。1-2日后腮腺肿胀疼痛。
2 腮腺肿胀: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质韧、胀痛、触痛、张口及咀嚼时加重,局部皮肤发亮但不红,表面发热无化脓。肿胀多于1~3天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
3 其它系统损害:可有睾丸炎、胰腺炎、脑膜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