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流行性感冒.doc

格式:doc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流行性感冒.doc

上传人:yzhqw888 2016/6/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流行性感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流行性感冒百科名片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 发病率高,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其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进行传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也可以传播。典型的临床特点是急起高热、显著乏力,全身肌肉酸痛,而鼻塞、流涕和喷嚏等上呼吸卡他症状相对较轻。秋冬季节高发。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西医学名: 流行性感冒英文名称: influenza 所属科室: 内科- 主要症状: 发热, 肌肉酸痛主要病因: 病毒感染传染性: 有传染性传播途径: 飞沫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简称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 属正粘病毒科,系 RNA 病毒, 直径 80~ 120nm , 呈球形或丝状。流感病毒可分为甲( A) 、乙( B) 、丙( C )三型。其特点是容易发生变异,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 可感染人类, 引起爆发或小流行。丙型较稳定, 可感染人类, 多为散发病例, 目前发现猪也可被感染。[1] 编辑本段发病原因流感病毒不耐热, 100 ℃1 分钟或 56℃ 30 分钟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1% 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对紫外线敏感,耐低温和干燥,真空干燥或-20 ℃以下仍可存活。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编辑本段发病机制带有流感病毒颗粒的飞沫吸入呼吸道后, 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破坏神经氨酸, 使粘蛋白水解, 糖蛋白受体暴露。甲、乙型流感病毒通过血凝素( HA ) 结合上皮细胞含有唾液酸受体的细胞表面启动感染。嗜人类流感病毒的 2,6 受体存在于上、下呼吸道,主要是在支气管上皮组织和肺泡Ⅰ型细胞, 而嗜禽流感病毒的 2,3 受体存在于远端细支气管, 肺泡Ⅱ型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丙型流感的受体为 9-O- 乙酰基- 乙酰神经氨酸。流感病毒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在病毒包膜上含有 M2 多肽的离子通道在胞内体中被酸性 pH 值激活, 使核衣壳蛋白释放到胞浆( 脱壳)。核衣壳蛋白被转运到宿主细胞核, 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核内进行转录和复制。病毒核蛋白在胞浆合成后, 进入胞核和病毒 RNA 结合形成核壳体,并输出到细胞质。病毒膜蛋白经完整加工修饰后,嵌入细胞膜内。核壳体与嵌有病毒特异性膜蛋白的细胞膜紧密结合,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颗粒(芽生) 。神经氨酸酶( NA ) 清除病毒与细胞膜之间以及呼吸道黏液中的唾液酸,以便于病毒颗粒能到达其他的上皮细胞。最后, 宿主的蛋白酶将 HA 水解为 HA1 和 HA2 , 使病毒颗粒获得感染性。流感病毒成功感染少数细胞后, 复制出大量新的子代病毒颗粒, 这些病毒颗粒通过呼吸道粘膜扩散并感染其他细胞。季节性流感病例中只有极少数有病毒血症或肺外组织感染的情况。在人 H5N1 禽流感感染病例中,下呼吸道的病毒载量要比上呼吸道高,咽喉部的比鼻腔的高,有时会出现病毒血症、胃肠感染、肺外传播,偶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在心、肝、脾、肾、肾上腺、肌肉、脑膜中检出病毒,也可从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的脑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