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麻疹.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麻疹.doc

上传人:yzhqw888 2016/6/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麻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麻疹 1 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诊断鉴别辅助检查?鉴别诊断临床表现疾病治疗展开?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诊断鉴别辅助检查?鉴别诊断临床表现疾病治疗展开流行病学传染源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自发病前 2d ( 潜伏期末) 至出疹后 5d 内, 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 90% 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多因儿童时换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 6 个月内婴儿可受母体抗体的保护。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 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 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 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流行特征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 但全年均可由病例发生。我国以 6 个月至 5 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 麻疹流行强度减弱, 平均发病年龄后移。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发病原因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机制麻疹病毒侵入人上呼吸道和眼结合膜上皮细胞内复制繁殖, 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 初次病毒血症), 病毒被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吞噬, 在该处广泛繁殖, 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目前认为麻疹发病机制: ①麻疹病毒侵入细胞直接引起细胞病变;②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麻疹皮疹、巨细胞肺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SPE )和异性麻疹与免疫机制密切相关。病理生理麻疹的病理变化特征是当病毒侵袭任何组织时均出现单核细胞浸润即形成多核巨细胞,称为 Warthin-Finkeldey giant cells 细胞。多核细胞大小不一,内数十至百余个核,核内外均有病毒集落(嗜酸性包涵体) 。因病毒或免疫复合物在皮肤真皮表浅血管, 使真皮充血水肿, 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与单核细胞浸润并渗出而形成麻疹皮疹和粘膜疹。麻疹因病程中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和免疫反应降低, 哮喘、湿疹、肾病综合征等在麻疹病程中或病后得到暂时的缓解, 较易继发细菌感染。结核病在麻疹后可复发或加重, 麻疹初期结核菌素实验多转为阴性。诊断鉴别辅助检查(一)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二) 血清学抗体检查: 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 4 倍以上升为阳性。目前有用 ELISA 法测血中特异性 IgM 和 IgG 抗体,疹后 3d IgM 多呈阳性, 2周时 IgM 达高峰。但***麻疹麻疹约 %IgM 抗体始终阴性。(三) 病原学检查: 取前驱期或出疹期病人眼、鼻、咽分泌物,血、尿标本接种于原代人胚肾细胞或羊膜细胞, 分离麻疹病毒; 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涂片中细胞内麻疹病毒抗原; 也可以采用标记的麻疹病毒 cDNA 探针, 用核酸杂交方法测定病人细胞内麻疹病毒 RNA 。(四) 查多核巨细胞: 取病人鼻咽部分泌物、痰和尿沉渣涂片, 用瑞氏染色查多核巨细胞, 也可以通过电镜找多核巨细胞内外包涵体中麻疹病毒颗粒。多核巨细胞以出疹前 2d 至出疹后 1d 阳性率高。根据疫情, 接触史、既往史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