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8.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8.doc

上传人:1652129**** 2021/6/12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8.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片断一: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四个长度单位,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是谁吗?
生:千米。
师:关于“千米”,你已经了解了哪些?
生1:1千米=100米。
(下面学生有不同的意见)
师: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不对,应该是1千米=10米。
师:为什么呀?
生2: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所以1千米=10米。
生3:不对。1千米=1000米,因为1千就是1000。
师:(用眼神与学生们交流,有些表示同意。)这个想法,你觉得怎么样?你理解了吗?
生:我觉得能够理解,读一读就知道了。
生4:因为1千克=1000克,所以1千米=1000米。
师:(板书1千克=1000克)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对比之后可以得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0,这个想法真不错,而且也是完全正确的。
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1千米=1000米。
反思:
1千米=1000米,这是一个规定了的知识,只要通过自学或讲授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并记住就行了。但学生往往只是死记或出现1千米=100米或10米这样的错误。原因还是对此知识学生没有思维的过程而只是机械记忆,因此遗忘得也快。同时,也由于受已学几个长度单位间进率的负迁移,也会出现进率是10的现象。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为了尽量少的出现上述情况,就需要让学生进行理解与思考。课中的两位学生想法都很不错。一位是借助单位的读法来理解,1千米也可以读成“1千”米,想法通俗易懂。另一位学生是通
过“1千克=1000克”与“1千米=1000米”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触类旁通的思维更值得嘉奖。《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要的学****资源,合理地将这些资源挖掘、整合,可以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学****的方式。)
片断二:
在认识了1千米=1000米之后,教师让学生想一想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说了一些,老师就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到操场上去走一走、跑一跑,亲身体验一下1千米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排队到操场,就走的走,跑的跑,1千米完了之后,问他们什么感受,都说很累。回到教室后,用了五分钟的时间组织课堂,而且学生的心思也不是那么集中了。
反思:
上面这一教学环节完全是由老师在课前没有作好充分地准备引起的。而且,课中学生花了8分钟左右的时间,走了1千米,只是为了感受而感受。其实还可以让学生记一记走1千米所用的时间,数一数1千米共要走多少步,或记一记走100米所用的时间等等。知道1千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就可以算一算,按这样的速度走1小时大约能走多少米,1分钟大约能走多少米,还可以根据这些估计从家到学校大约多远或从学生熟悉的某地大概的距离等等,为后续知识作好铺垫。同时为了能让学生能更好地上课,可以将这一些学生走一走等等的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