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虚词的用法.docx

格式:docx   大小:26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虚词的用法.docx

上传人:cjc201601 2021/6/12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虚词的用法.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虚词的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一、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 18 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试说明》中确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 ,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
二、基础知识。
文言虚词的作用: 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 (如结构助词
“者” “所” “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
气词中的发语语) ; ③表示语气 (如语气助词、 词气副词) ; ④修饰限制 (如副词) ;
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
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
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
后者如音节助词) 。
三、 18 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而】
(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 而且、 又。 例释: ①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
学》)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
之伐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
2)表顺承, 今译为: 就、 才、 接着。 例释: ①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
②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③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 山记》 。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4)表转折,今译为:去|3、但。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 。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
贞》)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Bfl相如列传》。
6)表因果, 今译为: 因而、 所以。 例释: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
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①则弛然而卧。 《捕蛇者说》②吾尝践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 。
8)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①缀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②籍史民,
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
( 2)代词
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 、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
音近义通。例释: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
脊轩志》。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
(3)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
者, 得数十人而已 (《虎丘记》 ) ②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师说》 )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防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一桌、
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
【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
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 )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为什么” “什么原
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 “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 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哪①其问且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 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 “怎么"。例释:①何不 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 谏》 )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 “多么”“怎么这样”。例释:①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②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 叹》 。
* 通“呵” ,喝问。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
是检查盘问。 ) (《过秦论》 )
另:“何” “曷” “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齐桓晋文之事》;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