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黄疸一、概说(一) 定义: (二) 历代医家对疾病的认识: (三) 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二、病因病机 、熏蒸肝胆 、化生湿热 、胆汁失泄 、血不容色病因:湿邪、疫毒病机:疫毒外侵、湿热蕴结、积聚内阻,引发胆汁不循常道, 或化源不充、血败不华于色,以致身目而黄。胆汁泛溢。 病位:肝胆、脾胃。所病脏腑间又可相互传变。 病性:阴阳阳黄: 疫毒所犯, 发急黄; 湿从热化(热重于湿、湿重于热), 发阳黄; 阴黄: 湿从寒化, 发阴黄; 积聚内阻, 阴黄之列: 气血衰败, 属虚黄; 三、诊断 、身黄、小便黄乃黄疸三大主症,且三症之中尤以目黄为要。 、服用对肝有损伤药物史,或酗酒史等。 。四、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一) 辨证要点(二) 治疗原则(三) 分证论治六、转归预后转归预后:证候、体质、治疗护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阳黄证,身体强壮,正确治疗,黄疸消退。素体虚弱、失治误治,转为阴黄。 急黄证,起病急骤,病势凶险,若年高体弱者患此,邪毒内陷心营素体壮盛,治疗及时者,亦可转危为安, 导致正气虚弱,正虚邪恋,阴黄。 阴黄证,起病缓慢,多因阳黄证误治损伤脾阳,使湿从寒化, 若迁延日久,易转成积聚、鼓胀,使黄疸加剧。 阳黄证预后良好; 急黄证预后凶险; 阴黄证若正气渐复,黄疸渐退者,预后较好, 而缠绵不愈,黄疸不消者,转为积聚、鼓胀者,预后不良。虚黄证病程缠绵,难求速效。七、预防及护理措施 ,避免不洁食物入口,少食油腻肥甘,戒狂饮酗酒。 ,以免肝脾损伤,黄疸流行或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应注射甲肝或乙肝疫苗以防感染。 ,宜从精神调摄、饮食、起居上入手。精神上应摒弃一切恼怒忧愁,做到精神舒畅。 ,依据中医药理论,选择有益肝胆脾胃的食物服食。 ,重证病人应卧床休息。 。八、结语黄疸: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病因:湿邪、疫毒。湿从热化,则为阳黄;湿从寒化,每成阴黄; 疫毒所致,多为急黄;气血衰败,则为虚黄。病机:胆汁泛溢, 病位:肝胆脾肾。辨证:阳黄、急黄、阴黄、虚黄之证。治疗:黄疸属实者,确保二便通利,小便利则湿有去处,大便畅毒无所留黄疸属虚者,则应顾护脾阳,补益气血,俾脾运湿化,血气以充急黄病势危笃,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中西医结合抢救。预后:阳黄证虽有转为阴黄、急黄之可能,但预后一般良好; 阴黄证迁延日久转为积聚、鼓胀者,已属难治, 脾阳渐复,且气渐充而向愈者; 急黄证则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