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文档名称:

推拿诊断方法.doc

格式:doc   页数: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推拿诊断方法.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推拿诊断方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推拿诊断方法第五章推拿诊断方法推拿同其他中医临床学科一样, 它的诊断也是在祖国医学理论的指导下, 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进行的, 随着科学的进步, 根据学科的特点, 推拿诊断中还需结合现代影像医学、实验室等检查, 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第一节四诊检查一问诊问诊在任何一门临床学科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张景岳定问诊为“诊治之要领,临证之要务”。《素问? 徵四失论》亦曰: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推拿的问诊,重点要询问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般情况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诸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民族、籍贯、住址等。(二)发病情况询问患者前来就诊的主要症状及该症状发生的时间, 有无伴随症状, 主要症状的发病情况, 变化过程, 目前如何, 是否有加重或减轻, 在外伤时必须详细询问受伤原因, 如坠堕、闪挫、跌扑等, 打击物的性质、重量,暴力的方向、强度。患者的情绪改变等。如跌扑时,以臀部着地者, 则可能引起腰椎、胸椎的损伤。如以手部撑地时, 则易形成腕关节、肩关节的损伤。如属于疼痛时必须详细询问疼痛的起始时间、部位、性质、程度。不同的原因对疼痛是否有影响, 软组织的酸痛, 多与劳损有关, 软组织的刺痛, 多与瘀血有关, 放射性疼痛多与神经损伤、受压有关。与天气变化有关的疼痛多发于风湿、类风湿等病症。询问患者的全身情况,如寒热、汗液、二便、饮食、睡眠等。(三)其它情况: 询问患者的其它情况,包括了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过去史: 过去的患病情况, 尤其是对与日前的主要症状有关的情况必须详细询问,包括了治疗及处理经过。个人史:患者的职业,所处的环境等,对妇女还包括了月经、妊娠、哺乳等。家族史:询问其家族的健康。过敏史:有无药物的过敏。二望诊推拿在对患者进行诊治时, 望诊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望诊除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 如神色、形态等之外, 还必须对局部情况进行详细观察。望诊时患者可采取适当的体位, 在自然光线下, 暴露足够的范围。(一)望神《素问? 移精变气论》曰: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 是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气血、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神志清楚, 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反应灵敏、动作自如,称为“有神”,表明精气充足,体健神明,或虽有疾病, 而正气未伤, 属轻病。精神萎靡, 目光晦暗, 呼吸气微或喘促,面无光泽,动作艰难,反应退钝,甚则神识昏迷,循衣摸床, 撮空理线, 称为“失神”, 表明患者正气已伤, 病情严重。如为久病、重病, 精气极度衰弱的患者, 突然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称为“假神”,表明患者病情极为危重,古人将这种现象喻为“回光反照”、“残灯复明”,应予以特别注意。(二)望色主要是观察面部的气色, 包括了面部的颜色和光泽, 不同的颜色, 反应了脏腑、经络、气血的不同病证, 不同的光泽则反应了机体精气的盛衰,气色鲜明,荣润之人,表明无病,或虽有病而气血未衰,病轻。面色晦暗、枯槁之人, 表明病变较重, 精气已伤。临床上面色恍白、虚浮之患者, 多属于阳气虚, 可见于大失血后或哮喘患者。面色恍白无华, 形体消瘦, 多属于血虚。急性病患者突然面色苍白, 多属于阳气暴脱,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面色黄者,多属于虚证、湿证。面色红者,多属于热证,满面通红,属实热证,两颧发红,属虚热证。面色青, 口唇青紫者多属于气滞血瘀, 小儿惊风或癫痫发作时, 面色多青而晦暗, 疼痛剧烈之患者, 面色多青而苍白。目眶周围见黑色者, 多见于肾虚证、水饮证、血瘀证等。小儿蛔虫病, 面上可出现灰白色圆形的“虫斑”。(三)望形态注意观察患者的形态变化, 可初步了解患者的患病部位与轻重。骨骼粗大, 胸廓宽厚, 肌肉充实者内脏坚实、气血旺盛; 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消瘦者内脏脆弱, 气血不足。骨瘦如柴, 眼窝深陷,动转困难者为重病之人。身轻躁动,掀衣去被者多属阳、热、实证, 身重静卧; 喜加衣被者, 多属阴、寒、虚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者,多见于肝风内动,脸、唇、指不时颤动者,多为动风先兆,手足软弱,运动不灵活者,多见于痿证。行走步态的观察在推拿临床上尤有重要意义, 正常的行走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足跟接触地面开始,过渡到第五跖骨头,第一跖骨头着地, 最后一直到母趾离开地面, 这一阶段称为“触地相”, 第二阶段是从母趾离开地面直到足跟再接触地面的一段时间,称为“跨步相”。行走时, 触地相与跨步相的时间并不相等, 两相的交替也不是一相结束而后另一相开始, 而是在一定的时间内, 双足同时处于触地相, 又称为“双足触地相”。当从缓步行走改为加速度快跑时, 双足触地相愈来愈短。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