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4
文档名称:

中医诊断学总结.docx

格式:docx   大小:386KB   页数:10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诊断学总结.docx

上传人:long 2021/6/14 文件大小:38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诊断学总结.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中医诊断学总结
中医诊断学
绪论
: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
、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着、知常达变的概念
:第一部舌诊专着《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着《脉经》
问诊
问诊的一般内容
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婚否等。
生活史****惯):生活经历、饮食嗜好、劳逸起居等。
家族史:传染病、遗传病。
既往史:既往健康情况和曾患过的主要疾病。如素体肝阳上亢者,易中风;患有癫狂病者,常因精神刺激而复发。(问小儿:预防接种、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起病
十 问 歌》(明 · 张景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全过程(病变过程、诊治过程、现在症状)。
现在症状(9):寒热、汗、疼痛、头身脘腹、耳目、饮食口味、睡眠、二便、妇女。
问寒热
①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②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③但寒不热:病人但感畏寒而无发热。特点:病人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近火可缓。
④但热不寒:病人但感发热而无怕冷感觉。见于里热证。
名称
表现类型
临床意义
恶寒发热
(外感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
外感寒邪
发热重,恶寒轻
外感热邪
发热轻,恶风自汗
太阳中风证
但寒不热
(里寒)
久病体弱畏寒,脉沉迟无力(沉主里,迟主寒)
虚寒,久病阳气虚衰
新病脘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剧烈,脉沉迟有力
实寒,寒邪直接侵入体内,损伤脏腑或其他局部阳气
但热不寒
【按症状分】
壮热:高热持续不退(>39度),满面通红、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
里实热,伤寒阳明经和温病气分阶段
潮热:病人发热定时,有规律,如潮汐
阳明潮热:热势较高,日晡(申时)热甚,兼腹胀便秘
阳明腑实证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兼头身困重
湿温病(湿邪粘腻,实遏热伏)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1],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兼颧红、盗汗(骨蒸潮热)。
*发热以夜间为主——温病热入营分,耗伤营阴。
阴虚证
微热:轻度发热,热势较低,37~38度
内伤病和温热病后期
但热不寒
【按病机分】
阴虚发热:见阴虚潮热。
气虚发热:长期微热,烦劳则甚,或高热不退,兼少气自汗、倦怠乏力
脾气虚损
小儿夏季热(血虚发热):夏季长期发热不已,兼烦躁、口渴、无汗、多尿,至秋凉不治自愈;
*血虚发热: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
气阴两虚发热
寒热往来
(半表半里)
少阳病:恶寒与发热交替,无定时,兼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不欲饮食、脉弦。
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
疟疾:寒栗鼓颔与壮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兼头痛剧烈、口渴、多汗。
疟邪潜于膜原,内入与阴争则恶寒,外出与阳争则发热。
[1]午后夜间发热,亦可见瘀血积久郁热化热。
问汗: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出于体表者。里证有汗——阳气虚,阴虚,里实热, 亡阴、亡阳;里证无汗——阳虚或津血亏虚。【七版】
名称
分型
产生机制
临床意义
表 证 辨 汗
无汗(恶寒重、发热轻、头项强痛、脉浮紧)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收敛束表,腠理玄府闭塞
外感寒邪——表寒(实)证
有汗(发热恶风、脉浮缓)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袭表,腠理玄府开张,津液外泄
太阳中风——表虚证
有汗(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痛、脉浮数)
热为阳邪,其性升散,热邪袭表,使腠理开,津液外泄
外感热邪——表热证
名称
分型
表现
临床意义
里 证 辨 汗
自汗
日间出汗,活动尤甚,兼畏寒神疲乏力
阳虚,亦可见气虚
盗汗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潮热、颧红等证
阴虚,或气阴两虚
大汗:汗量多,津液大泄
虚——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亡阳,重病、危证
实——蒸蒸发热,汗出不已,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
实热,表邪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里热亢盛
*亡阴——汗热而黏如油,躁扰烦渴,脉细疾数
战汗:多属邪盛正馁,邪伏不去
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继而汗出
伤寒病邪正相争剧烈之时,病情转折点
汗出后热退脉缓
邪去正安,疾病好转
汗出后仍发高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