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

格式:docx   大小:48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

上传人:晓熙 2021/6/14 文件大小: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课前预****要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依据及特征
2、地球的外部圈层的关系
3、将你不明白的知识设计成问题形式上交
二、课内知识补充
1、纵波( P wave ) 和横波( S wave ):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岩石,受到打击,会产生两类弹性波从源向外传播。一种纵波( P wave ) 是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的地震波. 另一种横波( S wave ) 是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地震波。
2、地震: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坏,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至印度尼西亚、至堪察加。
3、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较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大陆地壳是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大洋地壳往往是单层结构,硅铝层很薄,甚至缺失。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4、软流层: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这里物质呈熔融状态能够长期缓慢变形厚约 100千米,这里有大部分火山、地震的发源地。
5、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在于范围和界面的不同。莫霍界面以上称地壳,以下为地幔。软流层仅是上地幔上部的较薄的一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要小。
三、课外知识拓展
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
人类繁衍生息在大地上,很想知道地下是个什么样子。那么,地下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这的确是个大难题,难就难在人们入不了地。当今世界上最深的钻井也只有万米左右。这个深度同地球6300多千米的半径相比,实在是太微小了。人们想直接观察地球内部的状况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间接地了解到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理状况。地震波有个特性,它在不同物理性质的物质中有不同的传播速度,该速度受物质密度、温度、压力的影响。
?
当地壳岩石发生断裂错动时,会产生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非常巨大,可相当于10万颗普通的***爆炸。它能使地球像一个巨大的音叉那样发生振动,产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