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施工图审查研讨会结构专业研讨内容汇总表.doc

格式:doc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施工图审查研讨会结构专业研讨内容汇总表.doc

上传人:6188 2016/6/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施工图审查研讨会结构专业研讨内容汇总表.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福建省施工图审查研讨会纪要(结构专业) 一. 强制性条文部分: 序号条文代码所提问题判定原则 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 第 条2款重点设防类按高于本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抗震构造措施与抗震措施有什么不同? 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 地震作用标准值以及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计算)和抗力计算( 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等)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建筑总体布置、结构选型、抗震等级划分、地基抗液化措施、考虑概念设计要求对地震作用效应( 内力及变形) 的调整,以及各种抗震构造措施。主要为抗震规范各章中的“一般规定”的有关内容,“计算要点”中的地震作用效应(内力)调整和“抗震构造措施”中的内容。抗震构造措施:是指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所采取的细部构造, 主要就是抗震规范各章中“抗震构造措施”中的内容,是抗震措施的一部分。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 2008 年版) 第 条“框架隔墙的不合理布置”是否有定量指标?除了折减结构周期外,还有什么更好的考虑框架隔墙对抗震影响的方法? 该规定主要是考虑隔墙的不合理布置对主体结构构件的不利影响,如:嵌砌在框架柱间填充墙不到顶或房屋外墙在框架柱间局部高度砌墙,造成短柱;框架建筑一端有隔墙、另一端无隔墙造成扭转;上层有隔墙、下层无隔墙造成刚度突变。该规定没有定量指标,属概念设计范畴。 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 2008 年版) 第 条地勘报告中已判断出建筑场地类别和特征周期,而抗震规范 规定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土层厚度且其值处于场地类别分界线附近时,应按插值法确定特征周期。是否应按插值法,地勘报告的判断做参考? 如果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土层厚度且其值处于场地类别分界线附近时,可以按插值法确定特征周期,地勘报告的判断做参考。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 2008 年版) 第 条若坡高很小坡顶宽很大,是否要执行该条文?希望能明确执行该条文的坡高宽限值。条文说明中己明确给出考虑局部突出地形对地震动参数放大作用的各参数指标。序号条文代码所提问题判定原则 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 2008 年版) 第 条挑梁端搁置于梁上的支座处,造成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 2 %时,箍筋加密区箍筋最小直径是否需按规范要求数值增大 2mm ?是否需按规范要求控制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 %? 由于挑梁钢筋内伸造成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 2%, 虽然不是小震下内力计算所需的配筋值,但考虑到大震时的延性要求,保证梁端塑性铰的形成,箍筋加密区箍筋最小直径应按规范要求增大,同时控制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 %。 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 2008 年版) 第 . 条对有地梁的框架柱而言,柱根指基础到地梁还是地梁面以上? 柱根部指结构嵌固端处,基础顶还是地梁顶作为嵌固端应根据具体工程条件确定。一般情况下,当地梁高于基础面不多时,地梁到基础面的抗侧刚度远大于底层抗侧刚度,柱根应为地梁面,且其构造措施尚应向下延伸至基础顶。对于地梁埋深较大存在刚性地面的约束时,柱根加密区高度从地面标高起算并向下延伸。 7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 第 条对于房屋高度大于 60m 的高层建筑在计算位移时, 其基本风压能否按 50 年一遇考虑? 按照现行高规要求,对于房屋高度大于 60m 的高层建筑在计算位移时,其基本风压应按 100 年一遇考虑。新版高规( 征求意见稿) 拟改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按 50 年一遇考虑”, 但新规范未实施,应执行现行规范。 8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 第 条某7 度设防的 7 层框架结构,室外地面到坡屋面檐口高度为 米,坡屋面檐口至坡屋面顶为 2米。檐口标高处若设置整层的水平楼板时(形成闷顶), 房屋高度按 米计算, 抗震等级取二级。檐口标高处若未设置水平楼板时,房屋高度按 米,抗震等级可以按三级。以上判断原则是否可行? 不可行,与闷顶有关的判断原则是判断坡屋面砌体房屋高度的方法。坡屋面混凝土建筑高度如何确定,规范未予细化,但 01 版抗震规范与 02 版高规都淡化了高度对抗震等级的影响,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2005 年建设厅《施工图审查专家研讨会纪要汇编》: 混凝土建筑“出屋面房间面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