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生就业 1 、从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 高等教育就业人员规模最大的行业是制造业。 1995 年、 2000 年和 2005 年制造业中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员分别为 万、 万和 万,在全部高等教育就业人员中占比分别为 % 、 % 和 % , 但制造业中高等教育就业人员相对规模呈明显下降趋势。另一方面, 1995 、 2000 和 2005 年第三产业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分别达到 、 和 万人,呈快速增长势头。同期第三产业中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 % 、 % 和 % 。 2005 年 % 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口在从事第三产业,比 2000 年提高了 16 个百分点。其中,高等教育就业人员增幅最大的行业是房地产产业, 2005 年的高等教育就业人数是 1995 年的 倍。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高等教育就业规模及比重均快速增长。 2006 年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显示, 第三产业中的多数行业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教育 6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 % , 金融业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这表明,人力资本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不仅是一般劳动力的“蓄水池”,更是大量吸纳高等教育人员就业人口的主渠道。 2 、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于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客观存在和开放政策效应,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在内的东部沿海城市经济繁荣, 发展机会较多, 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前去寻梦, 社会上开始流行“孔雀东南飞”, 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将东部沿海城市作为自己求职就业的首选目标, 他们往往以进入珠三角、长三角的外资或合资企业当白领为荣。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 当前的东部沿海城市人才已经逐渐饱和, 区域性就业压力明显加剧, 再加上东部地区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更高,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最直接, 今年东部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不足。另一方面,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 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 条件相对落后, 但发展潜力巨大, 大学生去了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更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干, 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 8 年到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人数增加了55 万人左右, 预计 09 年将增加更多。可见,中西部地区不仅是未来经济蓬勃发展的战略主阵地,而且是大学毕业生流向的新途径。 3 、从大中城市向城乡基层转移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大学生就业时往往将目标锁定在大中城市, 大量高校毕业生集中涌入大中城市, 加剧了城市中高端人才的就业压力,很多人无法顺利就业。与之相反,广大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虽然急需人才,但受发展机会、工资收入、流动性等因素制约, 难以吸引大学生。近几年来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标,着力促进 8 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以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因此, 国家积极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 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这就为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