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与答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81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与答案.docx

上传人:miao19720107 2021/6/19 文件大小:8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与答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与答案|课外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其始折旋疾徐()乃四顾胆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椎鼓径进……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②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③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④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③委:丢下。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1、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一个逗号,将其断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翻译下面语句。
  吾今死矣,子速去!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距离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诽谤
  C.愿王察之:观察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结束
  2.翻译句子。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4]
  蜀之鄙(边远的地方)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依仗、凭借)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学****的重要性。
  2.“以()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B)吾欲之南海(往)
  (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
  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感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