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分析
 课程背景: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认识人民币的。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关键词:社会实践能力、勤俭节约、爱护人民币
教学片断:
 一:创设情境,了解实物价格
“同学们,‘小小商店’就要开张了。可是我的商店里还没有进货,怎么办呢?”几个漂亮的大字“小小商店”已经挂在黑板上了,可是“柜台”(黑板槽)上空空如也。
“老师,我给你个削笔刀。”
“谢谢,要卖多少钱?”
“5角。”
“好,把它放在我的货架上,我需要记住它的价格。”在削笔刀上方的黑板上我写出了“5角”两个字。
“老师,我有一支铅笔。”
“真漂亮,多少钱?”
“5元。”
“啊?这么贵的铅笔?”是不是出问题了?这是生活中一支铅笔的价格吗?
“老师,我这是蓝猫铅笔,就是这么贵。”
“喔,原来如此,是名牌呀。”同学们哈哈大笑。一个个小手举得更高了。看来我的“小小商店”货源充足,不一会儿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货物。
(评析:看来,孩子们对自己经常使用的商品,比如学习用具的价格还是比较了解的,还知道名牌商品比普通商品贵呢。可惜,我当时没抓住这个时机对孩子们进行“节约”的品德教育。这是多好的机会啊,如果让学生明白“买1枝蓝猫铅笔的钱就能买10枝普通铅笔了”孩子们不但巩固了人民币的知识,又知道了节约的道理,可这个由孩子们动态生成的生活场景,被我错过了。)
二:巩固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谢谢同学们。现在我的商店里已经有了这么多好东西了。下面还需要看看我的钱箱准备好了没有。”我很夸张的从箱子里倒出一些“人民币”在讲桌上,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就是没有零钱。
“糟糕,我没有准备好零钱。这可不好办。一会儿小朋友们来买东西我找不开钱怎么办?”
“老师,我有!我有!”6周岁的孩子十分慷慨地举起他们手中的“人民币”要送给我。
“我不能白要你们的钱,这样吧,你们帮我换成零钱行吗?”
“行!”
我举起了1元钱。“看,这是一元钱,谁能帮我把它破成零钱呢?”
孩子们迅速地在自己的“人民币”中翻找着,很快有的孩子举起2张5角的人民币,“给你,老师。”
“我只给你一张,你为什么给我两张呢?”我很奇怪地问着学生。
“你的是一元,我给你的是两张5角。”
“他给你的是2张5角,就是10角。”其他孩子补充着。
“老师,你的1元和他的10角一样多。”
听,他们的思维发生了跳跃,已经形成了一个结论性概念。
“噢,我明白了。看来1元=10角。”我用极大的字板书到了黑板上。
“我还有一张一元钱,谁能用跟他不一样的方法跟老师换钱?”
孩子们楞住了。但很快又投入到了思考中,不一会儿,就有孩子成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