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小猴子下山去了哪里,看见了什么,做了什么。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动作表演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等动词。
“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一心一意。
教学重点: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用具:课件、音频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和表达能力。《小猴子下山》的故事通俗、有趣,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并结合多媒体、图片等信息资源创设生动、有渲染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情景,努力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入到课堂上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各种形式朗读和教学活动中,感悟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并进行想象力和推断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高课堂质量。
复习导入,复习词语
娜:看看今天老师请来了谁?(小猴子)它听说我们一(4)班的小朋友很聪明,就想考考你们。这些好吃的后面藏着词语宝宝,看谁最棒,读得最准确。
复习词语:①依次出示词语,指生认读
②全班齐读
二、自读课文,回顾路线
1、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提问:上节课了解到小猴子下山了,当它回家时,给妈妈带回来什么?(什么都没有)那小猴子下山去了哪里呢?
2、自由朗读课文
3、回顾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一块玉米地——一棵桃树下——一片西瓜地——一片小树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三、品读课文,分析原因
他走了一大圈,去了这么多的地方,现在要弄明白的是:小猴子在这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又是怎么做的呢?
(一)玉米地
谭:品读句子:他看见玉米接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1、品词“又大又多”体会小猴子的心情。
教师引读: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贴“哪里”)
教师提问:小猴子在玉米地看到了什么?(贴“看到”)
出示玉米的图片,感受“又大又多”,并练习说话。
④ 指名读,体会小猴子看到玉米的心情。(贴“心情”)
2、品动词:掰、扛,体会小猴子的心情。
教师:此时的小猴子再也忍不住了他——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贴“怎么做”)
找、圈动词:掰、扛
看图片,结合生活全班做“掰”“扛”的动作。
指生加动作朗读,全班加动作朗读,再次体会小猴子的高兴。
④总结:首先去了哪里,然后看到什么,接着心情,最后怎么做。
(二)桃树下
品读句子: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娜:教师引读:小猴子高高兴兴地扛着玉米往前走,走到了一棵桃树下。
点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体会猴子看到桃子的心情。
教师:(出示桃子的图片)结合生活之际,体会桃子的美味。
2、品动词:扔、摘
教师:看到这么好吃的桃子下猴子——生读: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找、圈动词:扔、摘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教师追问:小猴子当初掰玉米、扛玉米是多么的高兴啊,现在他却把玉米扔了?他一定很难过吧?
读给旁边的小伙伴听,读出小猴子高兴的心情。
(三)西瓜地
谭:出示课文,学生填空
问:小猴子摘到桃子是怎么拿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