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99].docx

格式:docx   大小:7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99].docx

上传人:1650986**** 2021/6/19 文件大小:7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99].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大富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李帮树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一、导入课文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预****展示
1、作者介绍
2、重点词语
补充:1、作者简介: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出生于
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4、理清课文结构
四、精读课文,问题共探讨?
(一)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实践,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文中找答案)
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文中找答案)
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五、总结——主旨概括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